2025年上半年,中國銀行業在“低利率、低息差”等復雜環境下,依然展現出較強的經營韌性,行業整體保持穩健運行。
8月29日,興業銀行行長陳信健在中期業績說明會上表示:“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信用卡三大領域的風險峰值已過。”這一判斷基于該行上半年這三個領域新發生不良規模同比下降的有力數據,也反映出中國銀行業整體風險邊際改善的趨勢。
以興業銀行為例,截至6月末,該行對公房地產新發生不良同比下降45.72%,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連續多季度零新增不良,信用卡業務不良率下降7.5%。這些指標進一步印證了管理層的判斷。
這一積極變化的背后,既得益于宏觀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以及一攬子化債政策的有效落地,也源于商業銀行自身風險管理能力的持續提升。作為頭部股份制銀行,興業銀行的風險狀況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銀行業的整體健康狀態。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為1.49%,較上年末下降0.01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為211.97%,較上年末上升0.78個百分點;流動性覆蓋率為149.25%,較上年末下降5.48個百分點。
三大風險領域從高發轉向收斂
截至上半年末,興業銀行在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信用卡業務領域的風險顯著收斂。財報顯示,該行不良貸款率穩定在1.08%,關注貸款率與逾期貸款率分別較年初下降0.05和0.06個百分點。其中,對公房地產新發生不良同比大幅下降45.72%,信用卡新發生不良同比下降7.5%,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實現零新增不良。
“這幾年,我行下大力氣,推動三大領域風險化解和業務轉型,通過總行行領導掛鉤督導與風險防控敏捷小組攻堅等機制,取得良好成效,新發生不良峰值已經過去。”陳信健表示。
全面風控能力的持續提升,也是從“風險高發”到“全面收斂”背后的重要原因。這一轉變不僅優化了風險成本(減值營收比同比下降3.08個百分點),也為中國銀行業在復雜環境中平衡發展與安全提供了可借鑒的“興業樣本”。
在房地產領域,興業銀行積極貫徹中央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的政策,依托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和地方政府“保交房”工作要求,結合一攬子增量政策,堅持公私聯動的風險防控敏捷小組機制,多措并舉推動開發銷售、并購重組和優質資產置換,有效防范化解風險。報告期內,對公房地產新發生不良較上年同期減少46%。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風險化解成效顯著。半年報顯示,該領域未新發生不良,且通過專項債置換了部分債務,回撥了相應減值準備。興業銀行積極響應國家化債政策,主動調整業務結構,持續壓降平臺類風險敞口,相關余額較年初下降289.01億元,有效降低了風險暴露水平。
信用卡業務風險收斂則體現了該行零售轉型的成效。興業銀行推動業務模式從以放貸為主向交易模式轉變,信用卡新發生不良同比下降7.5%。通過升級高端產品體系、加強權益經營、完善用卡場景生態、強化存量客戶價值挖掘等一系列措施,促進了業務風險的持續下降。
風險管理體制機制改革釋放生產力
興業銀行風險狀況改善的根本原因在于全面風控能力的系統性提升。興業銀行首席風險官賴富榮在業績說明會上詳細闡述了該行風險管理體制機制的改革內容,相關措施共同構成了風險管理的“四梁八柱”,為風險收斂提供了體制機制保障。
本次改革圍繞“機制、系統、專業、責任”展開,核心是構建職責清晰的全面風險管理架構。“改革既要加強風險管理的集中統籌,保持風險管理獨立性,與業務經營形成有效制衡,也要實現風險管理與業務發展的深度融合與協同共進,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和有效賦能。”賴富榮說。
具體而言,興業銀行按照風險管理邏輯重新整合設置了專業化管理部門,實現了授信管理與審查審批分離,增強了風險審查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同時,進一步明確和細化各類風險管理部門的職責,形成分工明確、清晰有序的管理架構。此外,還兼顧差異化需求,在專營持牌機構設立專業風險窗口,并落實以風險考核為主的內嵌崗位考核模式。
以改革為契機,興業銀行推動構建清晰精細、執行有力的風險偏好和容忍度管理體系,將風險偏好與國家戰略和銀行發展戰略緊密結合,按照“簡化規則、適配風險”的原則重構信用業務授權框架。同時,加強業研融合,通過“一區域一策略”賦能業務轉型,提升分行資產結構與區域經濟結構的契合度。此外,分步實施專職審批官機制,使中高級審批官專注于授信審批。
數字化風控能力的強化是另一大亮點。通過構建數字化盡調工具,打造企業級盡調平臺;加快建設統一的風險監測平臺,建立“監測預警——核實處置——持續追蹤”的閉環管理機制;完善模型管理線上化功能,實施風控模型和策略的差異化管理;強化授信流程約束,實現審批信息自動歸檔、不可篡改,確保各環節可追溯、可追責。這些數字化工具顯著提升了風險管理的效率與精準度。
從興業銀行到中國銀行業
興業銀行的風險收斂態勢并非個例,是中國銀行業整體風險邊際改善的一個縮影。從宏觀層面看,中央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了一系列防控金融風險舉措,金融風險總體上得到了有效控制。尤其是以往困擾銀行體系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和房地產市場風險等“灰犀牛”問題,其暴露節奏和規模已得到有效控制,集中爆發的可能性顯著降低。
興業銀行在產能過剩行業的管理實踐提供了有力佐證。截至6月末,該行在石化、汽車、鋼鐵、光伏等領域的貸款余額約2400多億元,不良率僅0.40%。這得益于興業銀行深化“區域+行業”經營,有所為有所不為,有進有退,強化行業限額管理,加強存量客戶排查,做好風險客戶的分類處置。
在國家推動“反內卷”和出清落后產能的過程中,銀行面臨的風險更多是結構性而非系統性的,能夠通過客戶分層分類實現平穩過渡。“從中長期看,有利于銀行優化資產結構、客戶結構,降低系統性信用風險。”賴富榮表示。
資本市場對銀行板塊的估值修復也從側面反映了市場對銀行風險預期的轉變。陳信健指出,上市銀行平均市凈率(PB)從2023年末的0.52升至當前的0.67,部分銀行PB已回升至0.9以上。目前興業銀行靜態股息率達4.66%,而PB估值僅為0.62,“處于國有和股份行后1/3,分紅高、估值低,修復空間大”。
今年以來,福建省財政廳將其持有的86.44億元可轉債全額轉股,大家人壽大幅增持我行5.4億股,充分體現了大股東對興業銀行長期信心。
興業銀行“風險峰值已過”的判斷,預示著中國銀行業可能正跨越一個重要周期節點。這意味著過去幾年困擾行業的系統性風險沖擊將基本平息,銀行體系穩定性得到進一步鞏固。
從更廣闊的視角看,近年來,中央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實施地方債務風險化解方案,遏制隱性債務增量,穩妥化解存量;加強金融監管,規范市場秩序,防范系統性風險。這些政策效應的持續顯現,正推動中國銀行業風險不斷收斂。
然而,銀行業風險防控仍面臨諸多挑戰。如經濟下行壓力下的信用風險暴露,部分行業和企業經營困難可能導致風險上升;新型金融風險的識別與防控,對銀行風險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以及跨部門、跨機構、跨市場的風險協同管理機制仍需完善。面對這些挑戰,中國銀行業仍需持續提升風險管理能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撐。
隨著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具備前瞻性風險管理意識的銀行,將在風險與收益的平衡中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積蓄穿越周期的力量,與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節奏共舞,實現更可持續、更具韌性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