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價波動中,上游巨頭如何通過精細運營、技術創新和ESG實踐穿越周期,重塑行業競爭力?
2024年,天齊鋰業(002466.SZ/09696.HK)在全球鋰產品價格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曾面臨困境。半年之后,天齊鋰業逆勢翻盤:2025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8441.06萬元,同比大幅扭虧。
天齊鋰業的半年業績逆襲,并非偶然的運氣,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戰略轉型,它折射出鋰行業典型的周期特性,也回應了外界對鋰電上游企業的固有認知誤區。
在周期性行業中,鋰電上游企業無法改變市場的潮汐,但卻能通過鍛造內在的“韌性”來更好地沖浪。
精細化運營:穿越周期的核心競爭力
在天齊鋰業看來,公司上半年業績的改善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持續推進管理體系升級,引入六西格瑪管理工具,推動精細化、數據化決策與質量成本控制”。
公司提到的“精細化”,一個典型案例是天齊鋰業遂寧安居工廠。在這里,看不到傳統鋰鹽廠人頭攢動的場景。這座年產能2.3萬噸碳酸鋰的工廠,總員工僅200余人,其中生產團隊113人。而使用傳統工藝的碳酸鋰工廠,若要達到相同產能可能需要約600名員工。
相比傳統工藝,天齊鋰業憑借全流程自動化,將效率提升了數倍。從鋰礦原料輸入,到電池級碳酸鋰成品輸出,全線幾乎無人干預。
在2025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公司表示“公司具備優異的資源稟賦和卓越的工藝技術,從而確保了我們穩定的供應鏈體系和垂直一體化的低成本優勢。”
目前,天齊鋰業各鋰化工產品加工基地的鋰精礦原料100%來源于公司控股的泰利森格林布什鋰輝石礦——這座全球優質鋰資源基地,已建成鋰精礦年產能162萬噸,并正在推進化學級鋰精礦三號加工廠的建設。
即便在行業低谷,天齊仍保持相對較高的產能利用率與較低的庫存水平,不盲目跟風減產、不惜售,而是選擇“以銷定產、高效周轉”的策略,維系客戶信任與市場地位。
2024年之前,泰利森格林布什化學級鋰精礦定價每季度調整一次。在鋰價快速下行階段,這種長周期定價極易導致原料成本與產品銷售價格錯配,侵蝕利潤。
經文菲爾德股東間協商,化學級鋰精礦定價周期縮短為按月定價。這一調整極大增強了成本與銷售的匹配度,減弱了周期錯配帶來的沖擊。
公司在業績說明會上提到“公司控股子公司Windfield Holdings Pty Ltd鋰礦定價周期縮短,其全資子公司Talison Lithium Pty Ltd化學級鋰精礦定價機制與公司鋰化工產品銷售定價機制在以前年度存在的時間周期錯配的影響已大幅減弱。”
2024年1月,天齊鋰業還做出一項關鍵組織調整:新設“成本管理部”,系統性地強化內控與支出管理。
公司表示“在生產端,公司持續優化工藝與供應鏈管理,強化精細化運營與成本對標。在采購端,穩步推進陽光合規采購、平臺化建設和集約化管理,以提升效率與議價能力。”
數字化轉型是天齊鋰業抵御周期的運營基礎設施。公司陸續推進財務共享中心、SRM采購平臺、WMS倉儲管理、MES制造執行系統、EHS數字化平臺等十余套核心系統落地,提升信息化管理精細化水平。
這些系統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過流程重組與數據貫通,實現“產—供—銷—財”一體化協同,推動決策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透過自動化、資源整合、定價機制、成本控制和數字化五大維度,天齊鋰業正在重新定義鋰業公司的運營范式。
公司表示“(我們)憑借三十余年的行業積淀,在資源、成本、研發和客戶等方面的競爭優勢,以及強韌的風險抵御能力,繼續沿著清晰的戰略規劃穩步發展。”
鋰行業依然周期起伏,但成功突圍的機會,藏在精細的運營體系之中。
技術新引擎:天齊鋰業如何重塑產業價值
在外界的傳統認知中,鋰電上游企業往往被視為“靠礦吃飯”的資源型企業。但天齊鋰業一直都不是一家單純的采礦公司,如今它更是正加速轉型為覆蓋“鋰資源-新材料-電池回收-固廢利用”全產業鏈的技術驅動型平臺。
誰掌握了下一代電池的材料體系,誰就掌握了新能源時代的核心密碼。天齊鋰業表示:“公司將持續挖掘新能源價值鏈上的戰略布局機遇,包括新能源材料與固態電池等下一代電池技術的合作潛力。”
天齊鋰業對下一代電池技術的嗅覺極為敏銳。在固態電池領域,公司采取了“股權投資+關鍵材料研發”的雙軌策略。
股權投資上,天齊鋰業公司通過成都天齊持有北京衛藍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約3%的股權,通過天齊鋰業香港持有SES AI Corporation約7.67%的股權,以跟蹤固態電池行業的前沿技術趨勢和商業化進程。
關鍵材料研發上,天齊鋰業全資子公司天齊創鋰與北京衛藍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了合資公司——天齊衛藍固鋰新材料(深圳)有限公司,專注于預鋰化負極材料、金屬鋰負極及鋰基合金(復合)負極材料、預鋰化試劑及相關制造設備等業務。
公司透露:“公司年產50噸硫化鋰中試項目已實質落地并動工。”該項目采用自主開發的新技術與新設備,具備低風險、快速量產的能力,計劃落地四川眉山。
硫化鋰是硫化物固態電解質路線的核心原材料,天齊在此的布局,等于握住了固態電池的“鑰匙”。
據了解,重慶天齊研發的“超薄金屬鋰帶生產系統”通過張力控制機構和角編碼器聯動,實現擠出速度實時調節,不僅能高效生產,更大幅減少因穿線導致的浪費。這項技術對固態電池所需的金屬鋰負極產業化至關重要。
“在新型鋰負極開發方面,(我們)2025年上半年重點推進金屬鋰制備技術創新、穩態負極材料開發和精密加工技術突破。”公司說。
截至2025年6月30日,天齊鋰業共擁有授權專利286件,構建了系統的知識產權體系,公司研發聚焦四大方向: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新型提鋰技術、下一代電池關鍵材料、電池回收與資源循環。2025年上半年,天齊鋰業共開展17項自研項目,全部按期推進,其中2項已完成結題驗收。
在電池回收領域,天齊鋰業自主研發的第四代濕法回收技術,在小試階段實現了磷酸鐵鋰電池中鋰、鐵、磷元素的高效提取,回收率處于行業領先水平。利用這些再生材料制備的正極材料,在電性能測試中表現出與商用材料相當的性能。
2025年3月,天齊鋰業創新實驗研究院正式竣工投用,將重點攻堅下一代鋰電池關鍵材料。天齊鋰業也在籌備成立香港研發中心,拓展國際視野,吸引頂尖人才,強化全球技術競爭力。
從鋰輝石礦山到電池回收產線,從四川遂寧到澳大利亞奎納納,天齊鋰業正系統性地構建一條覆蓋全產業鏈的技術創新鏈條。正如公司所說:“天齊鋰業正從‘鋰資源供應商’向‘新材料解決方案提供者’轉型升級。”
天齊鋰業證明,鋰業上游企業絕非缺乏技術含量的“土礦老板”,而是可以通過持續研發與系統布局,成為推動行業技術變革的重要力量。
ESG構建天齊鋰業的長期競爭力
一個行業共識是,未來的全球資源企業,必須是綠色的、負責任的、技術與價值觀雙輪驅動的企業。
作為鋰業上游的巨頭,天齊鋰業正通過系統性的ESG管理,將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深度融入企業戰略和日常運營,超越短期財務利益,構建長期可持續競爭力。
2022年以來,天齊鋰業在董事會層面設立ESG與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高管薪酬績效掛鉤ESG指標覆蓋率100%……天齊鋰業已建立起自上而下的ESG治理體系,這確保可持續發展目標與管理者利益深度協同,推動戰略有效落地。
2023年,天齊鋰業再次發布了《凈零排放目標下可持續鋰業白皮書》,承諾將在2030年實現排放量下降42%、2050年凈零排放的目標。
公司管理層表示,天齊鋰業“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及可追溯性管理”,并已將這一理念轉化為從礦山到產品的全流程溯源機制。這不僅符合全球可持續發展價值觀,也為未來進入國際市場建立了重要競爭壁壘。
2024年7月,華證指數公布的ESG評級結果顯示,天齊鋰業獲得AAA評級,在209家金屬與采礦行業A股上市公司中排名第1。尤其是G項(治理)得分92.34,行業內排名1/209(G項目評分維度包括股東權益、治理結構、信披質量、治理風險、外部處分、商業道德)。
2024年,一家新能源企業因ESG報告不合規損失高額海外訂單。據標普全球統計,2023年全球約60%的跨國企業因ESG不合規面臨經濟懲罰。
天齊鋰業通過共建審核標準、多方對話和國際互認,為中國企業全球化提供ESG護航。2025年6月,天齊鋰業聯合多家行業領軍企業發起“供應鏈ESG管理倡議”,旨在響應聯合國2030 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推動全球可持續供應鏈建設。
在天齊鋰業管理層看來,公司“將循環經濟理念融入生產運營”,使ESG不再是成本負擔,而是成為風險抵御能力、品牌溢價力和長期股東回報的重要來源。
半年扭虧為盈只是一個開始。對天齊鋰業而言,真正的考驗在于如何將這套“組合拳”持續打下去。全球能源轉型的長期趨勢未變,鋰的戰略地位依然穩固,但行業的游戲規則正在改變。如果在固態電池及功能材料等下一代技術競爭中搶占制高點,并將ESG優勢轉化為真正的國際市場準入和品牌溢價,未來天齊鋰業的產業角色將從周期穿越者進一步蛻變為時代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