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8-20 09:28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周悅
8月19日晚,小米集團(1810.HK)召開二季度財報電話會。一個細節耐人尋味:在一個小時的交流中,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提到“高端化”10次、“蘋果”5次,這兩個詞幾乎貫穿了整場會議。
同日,小米公布了二季度業績:營收1160億元,同比增長30.5%,連續三個季度突破千億;經調整凈利潤108億元,同比增長75.4%,連續兩個季度超過百億,多項指標創下歷史新高。
這場電話會以及這份成績單,傳遞出一種小米的攻勢:它正試圖通過“高端化”戰略,向蘋果等全球頭部企業逼近。
盧偉冰稱:“手機是個存量市場,但用戶換機正向高端集中,高端化對小米至關重要,而核心在于技術。”
這種轉向并非停留在戰略口號上,而是有研發支撐。二季度,小米研發支出達到78億元,同比增加41.2%,研發人員規模突破2.2萬人,兩項數據均創歷史新高。
小米的“高端化”不限于手機,而是延伸到“人車家”全生態。
盧偉冰稱,在手機、汽車、家電三個品類里,小米幾乎都實現了超高端產品的突破。其中,汽車業務被視為關鍵。二季度,小米汽車平均售價已超過25萬元(含稅價超過28萬元),接近寶馬、奔馳、奧迪在中國的30萬元均價。得益于此,小米汽車業務單季虧損收窄至3億元,預計下半年有望實現盈利。
如果說在高端手機和全球化能力上,蘋果依然高居塔尖,那么在一些新賽道上,它的腳步卻明顯遲緩。蘋果汽車項目早已流產,智能家居多年沒有突破,AI應用也采取極為謹慎的態度。
在這些賽道上,小米正在猛踩油門。
二季度,小米智能電動汽車及AI等創新業務分部收入突破200億元;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同比增長45%,達到387億元;多篇AI論文及研究成果入選頂級學術會議,展示了其在端側推理、多模態智能體等方向的探索。
在中國市場,這種錯位競爭更為直觀。二季度,小米新機激活量為1150萬臺,市場份額16.8%,繼續保持第一。小米高端機在中國市場的占比為27.6%,其中4000元—6000元價位段市占率升至24.7%,同比提升4.5個百分點;5000元—6000元段市占率提升至15.4%,同比提升6.5個百分點。高端化正從口號變為份額。
與此同時,華為的回歸也在重塑中國手機市場的高端格局。IDC數據顯示,二季度,華為出貨量約1250萬臺,市場份額升至18.1%,重回中國第一。在5000元以上檔位,華為吸引了大量蘋果用戶換機。這意味著小米的高端化并不是在真空環境中推進,而是在與華為和蘋果的“三角格局”中突圍。
在全球市場,小米的競爭優勢不同于蘋果。蘋果高度依賴美國與全球高端市場,而小米的長處在于廣泛覆蓋和在新興市場的持續滲透。
上半年,小米將600美元以上機型視為高端,海外這一檔產品的銷量已超一半;在歐洲,小米主動壓縮低端機,以優化產品結構。
財報披露,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連續8個季度同比增長,在60個國家和地區躋身前三。區域突破尤為明顯:小米登頂東南亞市場;在歐洲、中東、拉美的市場份額都為第二名;在非洲則排名第三。
盧偉冰把小米手機業務的短期目標指向“兩億部俱樂部”,他認為,小米是繼蘋果和三星之后,出貨量最有可能沖擊這一目標的企業。小米希望三到五年內實現這一目標。在他看來,這不僅是銷量目標,更意味著全球手機格局將重塑為兩億、一億、五千萬三個層級。
不過,上述財報數據并不意味著小米可以高枕無憂。
二季度,小米手機收入455億元,同比下降2.1%,主要原因是海外低價機拉低了平均售價,抵消了國內高端機增長的貢獻。
國際化方面,小米在東南亞和歐洲市場份額提升,但在利潤最高的美國市場依然缺席,與蘋果的全球化布局和盈利能力相比,差距依舊明顯。
更大的差距體現在絕對體量上。蘋果2025財年第三財季(截至6月底)的營收為940.36億美元,同比增長9.63%;凈利潤234.34億美元,同比增長9.26%。無論是規模還是盈利能力,蘋果仍遠超小米。
但趨勢對照耐人尋味:蘋果依靠降價維持手機業務基本盤增長,其增速保持在9%左右,小米的營收和凈利潤增幅分別為30%和75%,前者穩健,后者兇猛。
在中國市場,蘋果的處境也在發生微妙變化。就在小米財報公布前不久,蘋果宣布將關閉大連百年城Apple Store,這或成為其在中國首家關停的直營店。有觀點認為,這是蘋果在努力重振在華銷售時的明顯回撤,也從側面印證了中國本土廠商的集體沖擊。
這種戰略分野,在造車上尤為鮮明。早在2024年蘋果取消造車計劃時,小米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就在社交媒體上回應:“看到這個新聞,非常震驚!小米戰略是‘人車家全生態’,我們深知造車難度,3年前依然做了無比堅定的戰略選擇,認認真真為米粉造一輛好車!”一年后,SU7和YU7系列已成為市場爆款,易車網數據顯示,售價52.99萬元起的小米SU7 Ultra上半年累計銷量突破1萬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這也讓“小米能否做高端”的疑問逐漸轉化為現實印象。
未來幾年,小米與蘋果的持續錯位競爭,或許會成為全球科技產業最值得關注的故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