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瑞典環境科學研究院共同實施的“農產品流通可持續發展項目”將迎來結項。據了解,該項目歷經三年半時間,覆蓋全國20余個省份,重點聚焦寧夏、內蒙古、云南、河北等重點果蔬產區,累計培訓和賦能農戶超過1萬人、合作社超2000家,帶動數百家企業與果蔬基地共同開展可持續種植管理與標準化果蔬周轉筐替代實踐,有效提升了生鮮農產品的源頭管理能力與流通效率。
據介紹,項目以流通端為切入點、以產地協作為支撐,通過標準建設、能力培訓、試點推廣和基地評估等綜合舉措,系統推動農產品供應鏈的綠色低碳轉型,初步形成了一套具備實踐價值與可復制推廣潛力的行業解決方案。項目成果在全國部分果蔬主產區落地實施,重點關注脫貧地區及邊遠地區,為帶動種植端綠色升級,并促進少數民族和女性參與農業生產和流通環節,拓展多層次就業與增收渠道提供了有力支撐。
項目不僅面向產地端提升種植主體的綠色管理能力,也積極推動消費端綠色理念的普及。作為鏈接生產與消費的重要渠道力量,連鎖零售企業作為項目重要參與方,圍繞生鮮果蔬產品品質提升與流通效率優化,探索可持續供應鏈建設路徑。項目鼓勵企業在采購、營銷及門店運營中強化“可持續農產品”概念的可視化展示,引導消費者優先選擇可溯源、減損減碳的果蔬商品,推動綠色供應與綠色消費協同發展。
在推動標準與制度創新方面,項目牽頭制定了多項可持續果蔬供應鏈相關標準并推廣應用,通過《食用農產品供應商生產評價要求 植物類》團體標準,帶動種植端的可持續生產能力與意識提升;首次編寫《食用農產品進貨驗收操作指南》,助力零售企業提高生鮮農產品管理水平;通過項目推動的《果蔬類周轉筐運營操作規范》更是獲得政府部門的采納,升級為行業標準。項目成果已在多地落地應用,并被納入部分地方政府的高素質農民培訓內容,成為區域農業綠色發展能力建設的有益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