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8-22 21:50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陳姍
“當前,教育行業正處在變革的十字路口。全球教育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新技術正深刻重塑教育模式,但同時,地緣政治、經濟波動、人口結構變化等因素也帶來嚴峻考驗。”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汪泓在8月21日召開的“2025第十一屆WWEC教育者大會暨第二屆中歐教育論壇”上表示,AI技術的發展為教育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據統計,全球教育市場規模在2025年將達到7.3萬億美元,并有望在2030年增長至近10萬億美元。汪泓表示,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信息、云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產業鏈、創新鏈對接著學科鏈、知識鏈的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教育的發展,人口結構的變化也對教育行業發展帶來深刻影響。汪泓強調,在多重壓力下,教育行業提前布局、主動引領、把握機會,打通教育隱性壁壘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會上,來自教育、科技、投資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進一步聚焦人工智能在教育垂直領域的深度融合與創新落地,探討AI如何賦能教育企業發展。
教育部規建中心原主任陳鋒發表了題為“AI時代的學校和校長”的主題演講。他指出,人工智能帶來的變革速度遠超預期,將影響所有行業,未來90%的現有工作崗位或將被替代,但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和具身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將催生全新產業,規??蛇_智能手機的10—50倍,并推動科研和制造的全面升級。他表示,隨著技術的進步,第四產業(精神文化)將崛起,積極消費將成為創造價值的“社會勞動”。面對技術改變,他還提出三個應對之策:讓每一個孩子學習人工智能、改變學科教育方式、回歸勞動實踐和創新。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決策科學和管理信息系統教授譚寅亮發表了題為“AI與未來教育:在變革中重塑人的能力”的主題演講。他指出,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遠不止于提升教學效率,更在于推動教育本質的升華——從知識傳授轉向核心能力的培養。他強調,在AI能夠快速處理信息、完成重復性任務的時代,未來人才的關鍵競爭力將集中于機器難以替代的能力: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和情感智能(情商)。教育的目標應轉向幫助學生發展這些高階能力。他認為,AI應作為“智能助手”融入教學過程,通過個性化學習、智能反饋和情境模擬等方式,釋放教師精力,使其更專注于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協作探究與情感發展。最終,教育要在技術變革中重新定義“人的價值”,培養兼具理性思維、創新精神與人文關懷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多倫多大學安大略教育研究院(OISE)教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李康在會上系統闡述了情感智能在人工智能發展中的關鍵地位及其在教育等領域的應用前景。他指出,情商是AI發展的核心瓶頸。盡管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在“智商”方面取得突破,但缺乏真實情感理解能力,尚未實現通用人工智能(AGI)。情感智能的缺失是當前AI邁向全面智能化的主要障礙。構建真正高情商AI需融合生理、語言、語音、姿態、表情等多維度數據,打造“高智商+高情商”的智能系統,推動其在教育個性化輔導、心理健康支持、公共安全等領域的深度應用。李康強調,情感智能是AI的下一個關鍵前沿。
法國巴黎銀行投行部董事總經理朱泉星從資本市場視角看AI教育的投資機遇與變革。他提到,在DeepSeek等大模型推動下,AI正成為教育變革的新引擎,投資聚焦于教育場景落地的應用層,具備商業化潛力。然而,數據枯竭與可信度問題凸顯,未來關鍵在于構建高質量、可持續的數據學習機制。他認為,AI對教育的影響堪比“蒸汽機到電力”的躍遷,方向明確但路徑未定。AI不是替代,而是賦能,資本應助力價值創新,讓AI教育回歸育人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