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9-12 19:21
梁嘉琳/文 多家連鎖零售藥店披露了2025年上半年的財務數據,6家上市企業中僅有2家實現營收增長。大型連鎖藥店尚且如此,小型單體藥店更難。據健康產業數據和咨詢服務平臺——中康CMH的數據,2025年一季度全國藥店凈減少3000家,總數已經跌破70萬家。這意味著社區藥店的擴張趨勢可能逆轉,大批量的虧損潮乃至關店潮已經來臨。
最近幾年,城市中藥店的密度和快餐店一樣高。在患者健康需求沒有成倍增加的情況下,零售流通服務供給量暴增,最終只能導向嚴重的行業內卷。和其他零售行業不同,藥店這樣的醫藥零售行業喜歡卷“醫保定點”。但醫保依賴并非沒有代價,前陣子,部分地方醫保局介入到藥店的經營范圍、零售定價中。像管理醫保定點醫院一樣,醫保局規定藥店不能加價銷售,甚至不能兼營保健食品、化妝品、日用品等其他商品。這嚴重壓縮了藥店的經營空間。
部分藥店為了利潤誘導消費者將醫保資金‘洗’出來以獲取利益,包括醫藥產品虛高報價、重復收費、分解收費以及串換項目購買非醫藥產品等一系列欺詐行為。
作為應對,全國醫保系統從2024年起對零售藥店開展專項整治:國家醫保局創新出信息披露工具,在全國醫保統籌區推廣“藥品比價軟件”,向公眾亮出同一款藥公立醫院、民營醫院、零售藥店、互聯網平臺等四大藥品銷售終端的不同價格,讓患者“用腳投票”。同時,對不配合執行帶量集采、國談藥落地等指標考核或考核不達標的藥店,各級醫保經辦部門輕則延長醫保資金的結算周期、扣除醫保支付款,重則取消醫保定點資格,乃至移交公安、司法機關處置。
因此可以說,零售藥店過于依賴醫保市場是沒有出路的,因為零售藥店銷售的常用藥品特別是帶量集采藥品、醫保談判藥品、國家基本藥物,都具有準公共產品性質,適用于“保基本”原則,其利潤率必然受到國家各項醫改政策調控。過去一段時期,部分藥店或者是實際利潤率出現超預期增長并突破了國家的“調控紅線”,或者是雖然利潤率一般但將經濟負擔轉嫁到患者的自費費用中——上述兩種情況,都是各級衛健委、醫保局等部門不允許發生的。
今后,無論大中小規模的藥店,都要想好自己減少醫保依賴的轉型方向,同醫保市場實現差異化發展。對此,筆者有“一高一低”兩點建議:
往低處走,藥店可以借鑒美國沃爾瑪、屈臣氏等零售巨頭的“藥妝店”模式,從狹義的藥品、醫療器械銷售延伸到廣義的健康產品和服務。“藥妝店”可以為患者提供定制化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這類非基本的健康服務,可以讓藥店規避醫改限價、控費、卡利潤等措施;藥妝、膳食營養品、藥食同源產品等非醫保產品也免受醫保局的強力監管。需要強調的是,社區健康服務不能盲目跟風,一定要持續修煉為患者提供綜合性服務的能力,探索“熟悉的藥師、熟悉的患者”的長期主義模式,探索為患者制定同“保基本”的居民健康檔案(EHR)相銜接的健康服務會員制模式。
往高處走,藥店特別其中的大型連鎖藥店,要為全行業樹立專業主義的榜樣,引領全行業告別過度營銷、誘導消費、不當醫療,從藥品經銷商轉型到院外醫療服務提供商,從消費醫療領域向嚴肅醫療領域挺進,同公立醫院體系錯位發展。公立醫院目前面臨一定的生存壓力,它們或許會將投資門檻高、技術難度低、運營效率不理想的項目,轉移到院外第三方機構實施。在這些項目中,能夠融入現有藥品供應鏈、服務鏈的部分,就是頭部藥店的戰略業務,也是其與同行建立競爭門檻的絕佳機會。比如:公立醫院占床比較嚴重的穩定期腫瘤患者的輸液服務,就可以轉移到連鎖藥店網點附近新建或改造的第三方輸注中心實現;連鎖藥店要為此推動空間、設備與能力的升級,比如,配備腫瘤免疫藥物注射劑的冷鏈物流條件,設立符合醫院感染控制、急救轉診要求的輸液室并配備專業醫護人員等。
(作者系健康國策2050創辦人、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