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羅永浩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吐槽知名連鎖餐飲品牌西貝,怒批:幾乎全都是預制菜,還賣的這么貴,實在是太惡心了!
9月11日晚上,西貝創始人賈國龍直接硬剛回應,明確表示:羅永浩當日所點的菜品沒有一道是預制菜!“按國家規定,我們沒有一道是預制菜,而且100%不是預制菜”,并透露將在全國門店上線“羅永浩菜單”,以行動回應爭議。
更重要的是,賈國龍可能要起訴羅永浩,事態進一步升級。這場由預制菜定義引發的商業對峙,迅速演變為一場涉及法律、輿論與行業標準的公開辯論。
羅賈隔空互撕
面對起訴“威脅”,羅永浩的應對策略出乎意料。他在社交媒體發布懸賞公告,承諾向提供“西貝使用預制菜真實證據”的舉報人支付10萬元獎金。
這一舉動將個人爭議升級為公眾參與的實證挑戰,懸賞條款明確要求證據需包含采購記錄、生產流程視頻或第三方檢測報告等硬性材料。羅永浩同時強調,懸賞目的并非針對企業,而是希望推動餐飲行業透明化,“讓消費者明明白白吃飯”。
西貝方面迅速升級反擊措施。除宣布上線“羅永浩菜單”外,品牌公關部透露該菜單將包含三道現做招牌菜,并附贈“預制菜知識手冊”向顧客科普行業標準。部分門店已開始布置宣傳展板,強調“現炒現賣,拒絕預制”。
此外,賈國龍在正面回擊“預制菜”風波后,矛頭對準羅永浩“價格貴”的指控。他表示外界認為“西貝貴”是近兩年中國餐飲業的“最大冤案”,自己作為消費者覺得西貝真不貴,還透露羅永浩一行五人15道菜品總消費為830元,并邀請所有質疑者去西貝財務查近五年的賬。
據其介紹,今年上半年,西貝凈利率不超過5%,其中原材料成本占到30%多。值得關注的是,這場風波已經影響了西貝的生意,全國門店11日當天收入已少了 200多萬元。
為了“正視聽”,9月12日下午,西貝發布致顧客的一封信,首先感謝羅永浩前來西貝就餐,并為西貝提出意見、建議,然后畫風一轉,強調羅永浩對西貝的不實指責及不當用語,堅決反對,絕不姑息。
信中稱,經確認,羅永浩在微博中對西貝的指責不實。針對所涉菜品在門店端的實際制作方式,我們現將13道菜品具體制作過程的“作業指導書”正式向全社會公布。
此外,西貝決定向全社會開放后廚參觀,顧客可在門店就餐的同時向門店伙伴提出參觀后廚的要求,在穿戴相關食安防護服裝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參觀后廚。西貝還將陸續開放原產地、央廚工廠、草原牧場、奶食工廠、莜面工廠等西貝產地源頭參觀,相關信息將及時向社會公布。
9月12日晚,羅永浩在社交媒體開直播談西貝事件。背景大屏寫著“不反對預制菜 推動預制菜透明化 維護消費者知情權”。羅永浩進一步說,“訴求不是打西貝或賈老板,而是希望推動中國預制菜行業透明化”。
在時長近一個小時的網絡直播中,羅永浩稱,西貝稱沒有預制菜是100%撒謊,因為國家還沒有相關標準出臺。羅永浩在直播中開始逐一剖析西貝使用的原材料。他以媒體拍到的一款西貝后廚使用的海鱸魚為例,展示了其包裝配料表。羅永浩念出,該產品配料中含有三聚磷酸鈉、六偏磷酸鈉等多種復配水分保持劑,保質期長達18個月。
他據此提出核心質疑:雖然這條魚到店時是生的,但經過添加劑的長期腌制保存,已非消費者所理解的“鮮魚”。他表示,這解釋了為何當初吃起來“感覺就是一個預制菜”,并認為食用這種經過深度工業化處理的食材,與大眾去餐廳追求新鮮的初衷顯然不符。
這場風波暴露出預制菜行業標準的模糊地帶。盡管協會已出臺分類標準,但“預先加工”的界限仍存在解釋空間。例如,中央廚房統一處理的凈菜、預調醬料是否屬于預制菜范疇?現做菜品中使用半成品配料該如何界定?這些問題不僅困擾消費者,也成為企業宣傳的灰色地帶。
有沒有預制菜?
那么,羅永浩在西貝點的13份菜品中到底有沒有預制菜?似乎一時難有定論。
去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聯合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印發《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首次從國家層面明確了預制菜的定義和范圍。
根據通知,中央廚房制作的菜肴,不納入預制菜范圍;同時,僅經清洗、去皮、分切等簡單加工未經烹制的凈菜類食品,屬于食用農產品,不屬于預制菜;速凍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飯、蓋澆飯、饅頭、糕點、肉夾饃、面包、漢堡、三明治、比薩等主食類產品不屬于預制菜;不經加熱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涼拌菜也不屬于預制菜。
仔細對照該標準,羅永浩當天所點的13道菜品都是預制菜的可能性不大,但不能說明西貝所有的菜品就沒有預制菜。根據界面新聞報道,羅永浩當晚點單,有3道菜不屬于官方定義的預制菜范圍,包括胡麻油調黃瓜、五種番茄酸湯莜面魚魚、黃米涼糕,剩下的76.92%可以進行探討。
目前,官方定義中“預制菜”僅僅包括“作為預包裝食品”的預制菜品,其針對的是零售端的管理,即進入超市等售賣的,而不包括餐飲店的管理。即使餐飲店也使用同樣的菜品,只要它是從中央廚房出來就進入餐廳廚房,就不算法律上的“預制菜”。
根據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預制菜分類標準》,預制菜需滿足“預先加工制作、經簡單加熱或烹飪即可食用”的條件。賈國龍稱西貝所有菜品均現做現售,不符合這一定義,甚至表示愿通過法律途徑證明清白。
截至目前,雙方均未進一步采取法律行動。西貝門店的“羅永浩菜單”已引發打卡熱潮,部分消費者表示會專門前往驗證菜品新鮮度;羅永浩的懸賞公告下,已有數百條網友留言提供線索,但尚未出現經核實的有效證據。
這場由預制菜引發的商業“羅生門”,最終可能演變為推動行業規范化的重要契機。無論訴訟結果如何,它都已提醒市場:在餐飲消費升級時代,透明與誠信才是企業最硬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