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9-13 17:27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銳
9月13日,瑞安集團(00272.HK)主席羅康瑞在2025亞布力企業家論壇第二十一屆夏季年會開幕式演講中,結合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優勢與短板,分享了他對中國企業出海的思考與建議。
羅康瑞認為,中企出海不是一個短期的行為,而是一個長期培育市場的過程,需要企業保持長期主義的視角。另外,推行深度的本地化,則是規避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水土不服”非常有效的途徑。作為香港貿發局前主席,他亦表示,香港貿發局非常樂意為內地企業提供可靠的跳板和支持,彌補內地的中介短板,幫助企業更穩健地“走出去”。
出海尋找新市場
羅康瑞表示,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在經歷非常深刻的變革,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供應鏈面臨重構。尤其在特朗普2.0時代,美國大幅提高關稅,減少從中國進口必需品,進一步加速了供應鏈重構。
“目前,我們應該好好去想,新興市場在哪里?”他說,值得高興的是看到東盟、中東、拉美等地區都在發展,他們也積極尋求國際合作,這應該為我國的企業提供了一個可替代的市場空間。
羅康瑞同時指出,過去幾十年,中國制造業高速發展,但也帶來一些結構性的問題。例如,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光伏、電子產品等,已經形成了非常強大的競爭優勢,但又面臨內部需求增長放緩的情況。在此背景下,過剩的產能使得企業的利潤空間不斷壓縮。
“出海將成為在全球新形勢下,中國企業要發展非常重要的選擇。”羅康瑞說。
那么,面對企業出海,應該怎么樣去部署、安排呢?
羅康瑞表示,首先,當然是要尋找新市場。他認為,目前海外市場,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應該能夠提供巨大的增量需求,幫助國內消化過剩的產能,甚至成為企業新的收入引擎。
羅康瑞認為,中國企業要跳出國內非常激烈的“內卷”“價格戰”,到更加廣闊的全球市場和頂尖企業競爭,這也會倒逼企業進行技術的創新、品牌的升級和管理的優化,從而全面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與此同時,企業也要優化資源配置,通過在全球布局生產、研發和供應鏈,更有效地利用全球優質資源(如技術和人才),以完成產品的國際化和人才本土化,降低成本,實現全球化的經營。
“一家企業怎么出海呢?我相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挑對投資的地方。”羅康瑞表示,出海不能盲目,企業應該要開展非常充分的科學、客觀的調研,選擇最合適自己發展的國家。例如,要評估自身產品和目標國家的匹配度,客觀地認知企業自身和產品核心的競爭力。
在羅康瑞看來,企業出海,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推行深度的本地化是規避“水土不服”非常有效的途徑。他稱,很多企業剛開始的時候只是派出自己有經驗、熟知公司運作的員工去當地做重要的崗位,但是長遠來說,企業還是應該要大膽去啟用當地的人才,尋求當地合作伙伴,公司管理層本地化,借用當地人對市場、文化和規則的深刻理解,從而扎根當地市場,把企業做大做強。
充分利用香港優勢
羅康瑞曾任香港貿發局主席。他認為,目前,中國內地缺乏高端、專業的中介服務機構幫助企業出海,在這方面應該充分利用香港作為一個“超級聯系人”的獨特優勢。其中,香港貿發局非常值得內地企業合作。
羅康瑞表示,全球最有實力的律師及會計師事務所都在香港集聚,這個背景使得香港在法律、會計、稅務、國際仲裁等高端專業服務領域有很顯著的優勢。同時,香港普通法的體系跟國際接軌,可以為企業提供跨境合同、知識產權保護和糾紛仲裁,也可以幫助企業應對海外合規的管制。另外,香港還擁有精通國際規則的雙語人才和國際市場的運作經驗。
羅康瑞同時表示,香港貿發局在全世界各地有51個辦事處,全年舉辦超過100多場展會,直接對接全球的賣家;香港在數據咨詢、海外市場對接、實時商情分析方面,也擁有很好的中樞功能。
“出海不是一個短期的行為,是一個長期培育市場的過程,需要企業保持長期主義的視角,繼續投入時間、資金、資源,而不只是追求短期的收益。”羅康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