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9-15 09:40
經濟觀察報記者 胡艷明
2025年上半年,頭部城商行迎來大洗牌。
截至2025年6月末,江蘇銀行資產總額較上年末大幅增長21.16%,至4.79萬億元,超越北京銀行的4.75萬億元,成為城商行中新的“一哥”。
2022年,江蘇銀行就在營業收入、凈利潤指標上超越北京銀行;如今,其總資產規模也實現反超,從而在三大核心財務維度上全面領先。至此,城商行龍頭寶座易主。
與此同時,寧波銀行在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凈利潤等指標上全面超過上海銀行,以3.47萬億的資產總額晉升為上市城商行規模第三名。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江蘇銀行、寧波銀行的崛起不僅反映了銀行自身治理和轉型能力,更是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縮影。民營經濟活力、優質企業集群、創新生態體系,為銀行業務增長、風險控制和盈利能力提供了堅實支撐。這種新格局有望持續強化“強者恒強”的趨勢。
城商行的新晉“規模之王”
2025年上半年,北京銀行資產總額較年初增長12.53%,達到4.75萬億元。但這一增速仍不及江蘇銀行21.16%的漲幅,使其讓出城商行總資產規模“頭把交椅”。
江蘇銀行近幾年發展“突飛猛進”,保持了較快的資產增速。2020年末至2024年末5年間,江蘇銀行資產總額連續實現兩位數增長,分別為13.21%、12.02%、13.80%、14.20%、16.12%;總規模由2.34萬億元擴大至3.95萬億元。
早在2022年,江蘇銀行的資產規模便已超越上海銀行,躍升至上市城商行第二位,并持續縮小與北京銀行的差距。
不僅如此,2022年,江蘇銀行的營業收入與歸母凈利潤也已超越北京銀行,分別為705.70億元和253.86億元;同期,北京銀行實現營收662.76億元,歸母凈利潤247.6億元。
截至2023年一季報,江蘇銀行總資產首次突破3萬億元,以3.19萬億元的資產規模保持上市城農商行第二的位置。
多位接受采訪的人士指出,區域經濟發展或許是支撐江蘇銀行高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在貸款業務,尤其是對公貸款方面,2025年上半年末,江蘇銀行貸款及墊款余額較2024年末增長16.38%,其中對公貸款增速達到23.30%。
北京財富管理行業協會特約研究員楊海平對記者表示,江蘇銀行與北京銀行在公司治理、戰略引領、地域優勢、數字化進程、業務創新以及科創金融方面勢均力敵。江蘇銀行得以超越,主要得益于這幾點:其一,江蘇銀行確定了“對公發力”的策略,與長三角地區制造業的升級形成了更為良好的互動;其二,江蘇銀行的激勵約束機制更有效;其三,相較于北京地區金融機構以及金融資源的密集程度,江蘇乃至長三角地區給了江蘇銀行更多的業務機遇。
2025年上半年,江蘇銀行的營業收入為448.64億元,同比增長7.78%;歸母凈利潤為202.38億元,同比增長8.05%。同期,北京銀行的營業收入為362.18億元,同比增長1.02%,歸母凈利潤為150.53億元,同比增長1.12%。
在業務高速擴張的同時,江蘇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也面臨一定壓力。截至2025年6月末,其資本充足率為12.36%,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1.17%、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8.49%,較上年末分別下降0.63、0.65、0.63個百分點。
寧波銀行躋身“三甲”
除了頗受關注的“規模一哥”更迭,2025年上半年,寧波銀行也在資產總額、營收、凈利潤等多項核心指標上全面超越上海銀行,坐穩第三名。
截至2025年6月末,寧波銀行總資產達34703.3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1.04%;同期,上海銀行總資產為32937.14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08%。這標志著寧波銀行總資產規模首次超過上海銀行。
短短幾年間,上海銀行的規模已先后被江蘇銀行和寧波銀行超越,從“第二名”滑落至“第四名”。
除資產規模外,寧波銀行在營收和凈利潤方面的增長也高于上海銀行。2025年上半年,寧波銀行實現營業收入371.60億元,同比增長7.91%,歸母凈利潤為 147.72億元,同比增長8.23%。同期,上海銀行的營業收入為273.44億元,同比增長4.18%;歸母凈利潤為132.31億元,同比增長2.02%。
從營收來看,寧波銀行已領先上海銀行近百億元,進一步鞏固其領先地位。
2025年上半年,上市城商行營收前五位分別為:江蘇銀行448.64億元、寧波銀行 371.60億元、北京銀行362.18億元、南京銀行284.80億元、上海銀行273.44億元。
對于寧波銀行的總資產規模超過上海銀行,楊海平指出,寧波銀行和上海銀行主要的觀察點在于:其一,寧波銀行的公司治理效能總體更優;其二,寧波銀行深耕中小企業服務的業務策略貫徹堅決,形成了核心競爭力;其三,寧波銀行與上海銀行同處于長三角地區,但上海地區金融資源和金融機構更密集,競爭強度更大。
江蘇銀行與寧波銀行的“規模反超”并非偶然。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二者的亮眼表現主要歸因于這幾方面:一是與其地區的長三角地區有所關聯,該地區民營經濟活躍,擁有各類豐富的重大項目投資以及制造業升級的機會,由此衍生出規模化的金融需求。二是與對公業務成為重要引擎關聯。近年來,江蘇銀行和寧波銀行在對公領域進行發力,貸款規模迎來較好增長。三是資產質量表現較優,兩家銀行的不良率與同行業相比均保持在低位,能夠為盈利提供充足空間,此外,撥備覆蓋率指標也展現出了較強的風險抵補能力。
強化“強者恒強”
盡管頭部城商行格局出現變化,從規模維度看,江蘇銀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和上海銀行的資產規模均超過3萬億,穩居“第一梯隊”。
除上述四家外,與江蘇銀行同處一個省份的南京銀行也保持了穩健增長,2025年上半年,南京銀行實現營收284.80億元,同比增長8.64%;歸母凈利潤126.19億元,同比增長8.84%。其總資產為29014.38億元,同比增長16.86%,接近3萬億元,位居上市城商行第五。
除南京銀行外,杭州銀行、成都銀行和長沙銀行的總資產也均突破萬億元,分別達到2.24萬億元、1.37萬億元、1.25萬億元。
在此之下,重慶銀行、蘇州銀行、齊魯銀行、青島銀行、貴陽銀行和鄭州銀行的總資產規模均在7000億以上;西安銀行、蘭州銀行和廈門銀行尚未突破7000億元,分別為 5390.99億元、5097.42億元和4340.01億元。
“格局的變化與區域經濟動能強勁、息差與資產質量優勢、管理能力和創新驅動、背后的經濟結構轉型有關。”曾剛告訴記者。
首先,區域經濟動能強勁。曾剛分析稱,江蘇、寧波所在的長三角地區,經濟活力全國領先。江蘇作為制造業大省,2024年GDP穩居全國第二,民營經濟發達,產業配套齊全。這為銀行提供了多元的客戶基礎和業務機會,不僅有大量制造業企業的信貸需求,還有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和供應鏈金融等新興金融需求。相比之下,北京、上海雖為一線城市,但以總部經濟、央企為主,傳統對公業務的增長空間有限,資產負債擴張受到一定制約。
其次,從息差與資產質量角度來看,曾剛表示,江蘇銀行、寧波銀行依托本地活躍的中小企業,有更高的凈息差和信貸擴張空間。民營經濟更活躍,信貸需求更加旺盛,提升了銀行盈利能力。而北京、上海城商行面臨息差壓縮和大客戶利率議價能力強的難題,盈利增長乏力。
再次,在管理能力和創新驅動方面,曾剛指出,寧波銀行、江蘇銀行近年來在數字化轉型、零售金融、風險管理等方面持續投入,并未過度追求激進擴張,而是重視業務結構和風險控制。這種“精細化穩健發展”模式,使得其凈利潤、資產質量表現優異,抵御了經濟波動的影響。
最后,區域經濟結構的轉型也起到了關鍵作用。曾剛表示,長三角城市群的民營經濟和創新活力,決定了本地銀行擁有優質客戶基礎和更多金融產品創新的空間。相比之下,北上廣等老牌城市部分被新興區域趕超,部分原因就是區域產業升級和人口紅利更向“年輕”經濟體傾斜。
總體來看,17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有14家在2025年上半年實現了營收與凈利潤“雙增長”。但貴陽銀行和廈門銀行出現不同程度下滑。貴陽銀行營業收入為 65.01億元,同比下降12.22%;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4.74億元,同比下降7.20%。廈門銀行營業收入為26.89億元,同比減少7.02%;歸母凈利潤為11.58億元,同比下降4.59%。
曾剛認為,民營經濟活力、優質企業集群與創新生態體系,為銀行業務增長、風險控制和盈利能力提供了堅實支撐。這種新格局有望持續強化“強者恒強”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