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一封來自老鄉雞的聯名信轟動了中文互聯網。
一般來說,這種寫滿姓名印著手印的聯名信,多半會扯出負面新聞。
然而這封信,不是舉報,也沒人維權,而是請求降薪,與公司共度難關。
更令人動容的是,老鄉雞總裁束從軒的回應。
他在回應視頻里,不僅手撕了這封聯名信,還痛心疾首的表示,“你們糊涂啊!”,“我就是賣房賣車也要給大家發工資!”
一個月后,老鄉雞趁熱打鐵,開了一場成本只有200元的戰略發布會。
在安徽肥西縣的三崗村,束從軒走上磚塊搭成的舞臺,背后的土瓦墻上掛著辣椒和大蒜,底下還坐著從地里叫上來的鄉里鄉親。
近十分鐘的視頻里,他用帶著淮語味道的普通話,告訴大家老鄉雞已經拉到了10億元的投資,接下來,老鄉雞不僅要實現干凈衛生戰略的全面升級,還要加速全國市場的布局。
如果說當初撕掉降薪聯名信是為員工打了一針強心劑,那這場發布會就是給所有消費者的一粒定心丸。
在打工人們的追捧下,老鄉雞的業績規模節節攀升,從2020年到2022年,營收從34.54億漲至45.28億。
就在束從軒春風洋溢出席各種活動時,23年8月28日,老鄉雞突然撤回了自己的上市申請。
而這,已經是老鄉雞上市進程中,第三次以失敗告終。
而當透過這些喧囂再看老鄉雞的商業底色,你會發現,有種微妙的魔幻與矛盾。一邊是老板鄭重聲明,哪怕賣房子賣車,也會確保員工有飯吃;一邊是三年累計1.6萬人次的社保欠繳記錄。
一邊是宣稱使用“180天優質散養雞”,一邊是黑貓平臺上涉及食材變質、飯菜有蟲的893條投訴。
一邊是瘋狂擴張,全國門店數超1600家,一邊是86%的門店都集中在華東地區,而省外擴張步履維艱。
三年內四度沖擊IPO,這家中國最大的中式快餐品牌,為何如此執著敲開資本市場的大門?
在江浙滬皖,老鄉雞這仨字,基本就是“打工人食堂”的代名詞。
老鄉雞的人氣有多高?
2024年,老鄉雞的平均翻座率4.4次,直營店高達4.8次,行業平均都不到3次。
截止25年4月30日,老鄉雞擁有1220 萬名活躍會員和 50 萬名付費會員
火,是真的是火,賺,也是真的賺。
2022到2024年,營收從45.28億到62.88億,凈利潤也從2.52億漲到4.09億。
看著好像一只土雞變金雞了對吧?
可問題是,營收在漲,營收增速卻從58%掉到了11%,同期凈利增速也跌成了個位數。
雞還在跑,但跑不動了。
而且,別看老鄉雞最近幾年加盟擴張開店開到飛起,實則一直沒有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截至2025年4月底,老鄉雞在華東地區擁有1345家門店,占總數的86%,其中安徽省內就有750家。說白了,這些年來,它的擴張依舊在大本營周邊兜圈子。
為什么老鄉雞邁不開步子?
答案繞不開三個字,產業鏈。
老鄉雞的商業模式很重,重得像一鍋老母雞湯。
它一直強調全產業鏈自營,從養雞、屠宰、冷鏈配送到現炒現賣,什么都要自己干。
聽起來是牛,但也確實重。
以老鄉雞堅持使用的肥西老母雞為例,這種雞不是市面上餐飲企業常用的白羽雞,生長期有180天,食材依賴自建或深度合作的本地供應體系,而這些目前都集中在安徽及周邊華東地區。
要是想在廣州深圳開一家,冷鏈就得跑好幾千公里,運輸成本加一個零都不稀奇。
這種模式在合肥本地是護城河,到了外地,直接變成絆腳石,擴張得越快,風險反而越高。
老鄉雞也不是沒想辦法。
2020年它開放加盟,想用加盟來為直營輸血,結果到現在加盟店占比超四成,但營收貢獻不到25%,毛利率還從28.9%掉到20.1%。
如果說擴張慢是“跑不遠”的問題,那消費者的槽點,就是“吃不爽”。
你可能沒吃過老鄉雞,但你肯定見過這個段子:
“月薪過萬,不敢在老鄉雞點三個葷菜。”
毛豆燒雞16塊,梅菜扣肉17塊,蒸蛋7塊,一頓下來能頂兩個黃燜雞米飯。
盡管最近幾年客單價是降了點,但消費者還是覺得貴。據艾媒咨詢,43.7%的人希望快餐控制在20塊以內,85%的人接受上限是30塊。
更尷尬的是,貴也就算了,衛生方面還頻頻出問題。
早在2022年,上海一門店,就被曝出用過期雞油熬雞湯,罰款8萬元。
從22年至24年,有13家老鄉雞直營店發生食品安全事故。
黑貓投訴上,吃出蟲子、頭發、異物的案例比比皆是。
一邊講“散養土雞”,一邊被錘“其實是籠養雞”,這信任危機和價格問題一組合,誰還敢天天吃?
再回到我們最初的那個提問,這么多問題,老鄉雞干嘛非要上市?
兩個字:缺錢。
養雞、建中央廚房、搞冷鏈、擴門店,這些都要錢,再加上直營+現炒這種重運營,燒錢速度不亞于做新能源。
老鄉雞沖刺IPO,是中式快餐想擺脫“土雞命”的一次豪賭,但資本市場不光看用戶、營收和利潤,更要看你能不能把這個模式在全國復制出一個又一個合肥。
但要知道,上市不是終點,而是真正開始接受市場檢驗的開始。
對老鄉雞來說,能不能走得更遠,關鍵在于是否能真正走出舒適區,提升標準化與管理能力,把一個區域品牌打造成全國性的快餐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