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港股“酸菜魚第一股”,九毛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毛九,股票代碼:09922.HK)曾以“太二酸菜魚”的網紅效應和資本市場的狂熱追捧,成為中式餐飲行業(yè)的標桿。
然而,這家2020年上市時造就近10位億萬富翁、市值一度突破562億港元的企業(yè),如今卻深陷業(yè)績滑坡、門店收縮、食品安全爭議與消費者信任危機的泥潭。2025年第二季度運營數據與社交媒體投訴的激增,將九毛九的轉型困境暴露無遺。
業(yè)績下跌:核心品牌全面收縮
根據九毛九2024年財報及2025年二季度運營數據,其經營頹勢凸顯。
營收與利潤雙降。2024年全年營收60.74億元,同比增長1.5%,但凈利潤僅5580.7萬元,同比跌87.69%。2025年一季度門店數從807家減至780家,二季度進一步縮至729家,半年關店78家,規(guī)?;芈渲?023年末水平。
核心品牌全面收縮。旗下“太二酸菜魚”門店從2024年末的634家(自營547家+加盟19家)減至566家(自營減少76家,加盟僅增8家);“慫火鍋”從80家減至76家;“九毛九西北菜”從71家減至68家;“賴美麗”、“賞鮮悅木”等品牌均僅存1家。
同店銷售與翻臺率雙降。太二酸菜魚翻臺率從2024年的3.5次/天降至3.1次/天,同店日均銷售額同比下滑13.7%;慫火鍋翻臺率從2.9次/天降至2.4次/天,同店日均銷售額下降14.3%;九毛九西北菜翻臺率從2.7次/天降至2.32次/天,同店日均銷售額下降18.5%。
預制菜爭議、食品安全與服務質量“三重吊打”
在業(yè)績下滑的同時,九毛九旗下品牌,尤其是“太二酸菜魚”,在社交媒體上因食品安全、服務質量及預制菜爭議陷入輿論漩渦。
預制菜質疑。盡管太二多次否認使用預制菜,強調“活魚現做”,但據相關行業(yè)人士透露以及相關行業(yè)報告顯示,其魚片、酸菜等核心食材通過中央廚房統一配送,門店僅需簡單烹飪。消費者直言:“花上百元吃預制菜,性價比太低?!?/p>
食品安全問題。2025年1月,太二北京某門店因筷子檢出陰離子合成洗滌劑被市場監(jiān)管部門通報;同年,多名網友在小紅書、微博曝光“酸菜魚中吃出異物”、“食材不新鮮”等問題。
服務質量斷崖。微博上,消費者吐槽“等位時無人理睬”、“服務員態(tài)度冷漠”,甚至有網友稱:“以前排隊兩小時,現在吃完再逛商場才一小時,太二從網紅變成了普通餐廳?!?/p>
市值蒸發(fā)超90%:創(chuàng)始人身家縮水,資本狂熱后的“一地雞毛”
九毛九的上市曾被視為中式餐飲資本化的里程碑。2020年1月15日,其以9.52港元開盤價上市,首日漲幅達55%,市值突破136億港元,創(chuàng)始人管毅宏身價近80億港元。彼時,市場將其對標“海底撈第二”,投資人超額認購近640倍。
然而,資本狂熱未能掩蓋經營短板。2021年2月,九毛九市值攀至562億港元巔峰后,便開啟長達四年的下跌通道。截至2025年7月,其市值僅剩40億港元,跌幅超90%,創(chuàng)始人管毅宏身家亦大幅縮水。
面對危機,九毛九嘗試通過多項策略自救,但效果有限。例如關閉低效門店、推出新店型、發(fā)力外賣業(yè)務等。
九毛九從“排隊兩小時”到“攬客難”,暴露了網紅品牌在資本驅動下的典型困境——流量可以快速捧紅一個品牌,但無法支撐其長期生存。若無法在供應鏈透明化、菜品創(chuàng)新、員工培訓等基礎環(huán)節(jié)實現突破,九毛九的復蘇之路仍將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