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集團的邊界正在不斷拓展。從最初的支付寶支付業務,到芝麻信用體系,再到如今的數字醫療健康,螞蟻的觸角早已超越金融領域,深入社會服務的更多角落。8月18日,螞蟻集團官方發布文章《是時候向假醫療廣告宣戰了!》,消滅假醫療廣告成為螞蟻的新使命。
醫療健康領域的亂象長期困擾著公眾,尤其是老年人群體。假醫院、假醫生、假藥和假科普廣告屢禁不止,透支了患者的信任,甚至威脅生命安全。2024年,螞蟻集團推出了一站式醫療健康服務平臺,并上線了AI健康管家AQ,標志著其醫療健康戰略進入新階段。這一舉措不僅是技術的升級,更是螞蟻對社會痛點的又一次精準回應。
8月18日,螞蟻集團副總裁、醫療健康事業部總經理張俊杰在“AQ打擊虛假醫療廣告媒體溝通會”上表示,AQ的使命是“向假醫療廣告宣戰”,通過AI技術鑒真去偽,讓醫療資源更普惠。這一目標與螞蟻過去“為世界帶來微小但美好的改變”的理念一脈相承。
技術是螞蟻拓展邊界的核心驅動力。AQ背后的醫療大模型基于萬億級高質量醫學數據訓練,在多項醫療評測中排名第一。螞蟻醫療健康CTO顧進杰指出,AGI(通用人工智能)正在重塑醫療技術的底層邏輯,從“獲取信息”轉向“像醫生一樣解決問題”。這一變革不僅是商業模式的升級,更是對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問題的技術回應。
從支付到醫療?
螞蟻集團的業務拓展經歷了多個重要階段,每個階段都體現了其在技術創新與社會價值上的持續探索。支付寶的誕生,解決了線上支付的信任問題,為數字經濟的普及奠定了基礎;芝麻信用的推出,讓“信用等于財富”成為可能,推動了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
張俊杰表示,螞蟻數字醫療健康的布局從2014年第一家醫院的手機掛號繳費開始,逐步覆蓋全國5000多家公立醫院。截至目前,在支付寶上已有8億多用戶激活了醫保碼,其中有1.2億用戶激活了家人的親情賬號,極大提升了醫療資源的可及性與家庭共享的便捷性;而AQ的上線,則標志著螞蟻從工具提供者升級為問題解決者,進一步拓展了其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深度與廣度。
技術積累是邊界拓展的基石。這些階段的演進,不僅展現了螞蟻集團在技術與商業模式上的創新能力,也反映了其致力于通過科技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的企業使命。支付和信用解決了交易中的信任問題,而醫療健康則瞄準了資源分配和信息真實的痛點。數據顯示,中國超四成老年人曾因保健品被騙,假醫院、假醫生等問題長期存在。螞蟻的醫療健康戰略并非偶然,而是對這類問題的系統性回應。螞蟻在醫療領域的11年實踐中,積累了真實的醫療服務數據,并與好大夫等平臺合作,匯聚了超30萬名注冊醫生。這些資源為AQ的推出提供了數據和應用場景的雙重支持。
目前,AQ累計服務用戶數已超1億人,每天有超100萬人在AQ咨詢健康問題。張俊杰表示,“從過去支付寶用移動支付讓‘天下無賊’,到芝麻信用致力于‘消滅押金’,再到AI時代AQ承載了螞蟻的新使命:用AI科技消滅假醫療廣告,也讓每個人看病更簡單,生活更健康。”
技術如何賦能普惠醫療
AQ的核心是螞蟻醫療大模型,其技術邏輯與通用AI有本質區別。顧進杰指出,AGI時代的數據基礎是求真與求知,而非互聯網時代的全網信息。螞蟻醫療大模型從教材、論文等高質量數據中學習,確保輸出的專業性和可信度。這種設計從來源上避免了虛假信息的污染。
顧進杰表示,AQ的能力體現在三個層面:推理、循證和智能體。在MedBench等中文醫療評測中,AQ接近滿分;皮膚問題識別準確率超96%;報告解讀覆蓋率達99%。這些能力使其能夠像醫生一樣解決問題,而非僅僅提供信息。例如,AQ的“拍圖打假”功能可以識別虛假廣告,而“AI鑒真”則能總結權威信息,破解健康謠言。
技術的另一重價值是提升供給側效率。醫療資源不足是假信息泛濫的重要原因之一。AQ通過幫助醫生和機構提高效率,間接緩解了供需矛盾。例如,好大夫平臺上的30萬多名醫生AI分身可以同時服務更多患者,縮小城鄉醫療差距。
醫療普惠的長期主義
盡管AQ已取得初步成果,但醫療普惠仍面臨多重挑戰。首先是技術幻覺問題。盡管螞蟻通過循證能力和專業數據降低了幻覺率,但完全消除仍需時間。其次是用戶習慣的培養。目前僅20%的用戶在遇到醫療問題時選擇咨詢AI,市場教育仍需加強。
螞蟻的應對策略是長期主義。張俊杰表示,醫療是“非常慢”的領域,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投入。未來,AQ將圍繞三個目標持續迭代:讓醫療服務更近,讓城鄉差距更小,讓健康管理更貼心。例如,通過連接家庭健康硬件設備,AQ可以主動提供健康建議,成為用戶的“健康搭子”。
開放合作是另一關鍵。螞蟻計劃通過開源部分模型能力,與行業共同推動醫療AGI的發展。這種開放共贏的思路,與其在支付和信用領域的成功經驗一脈相承。
螞蟻的邊界拓展,本質上是一次次對社會問題的技術回應。從支付到醫療,螞蟻的每一次跨界都并非盲目擴張,而是基于其核心能力——對需求的洞察和技術的落地能力。AQ的推出,既是技術的勝利,也是使命的延續。
螞蟻的醫療健康布局還引發一個更深層的思考:科技企業的邊界究竟在哪里?當移動支付成為基礎設施,信用體系重構社會規則后,科技公司是否應該向醫療、教育等更具社會價值的領域拓展?這個問題的答案,關乎整個科技產業的發展方向。
從商業角度看,醫療健康確實是一片藍海。但螞蟻的選擇顯然不止于商業考量。其醫療布局呈現出鮮明的“問題導向”特征:哪里存在社會痛點,就往哪里投入技術力量。這種發展邏輯,體現了科技企業獨特的價值判斷——技術的終極意義不在于創造利潤,而在于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然而,醫療健康的特殊性也帶來新的挑戰。在這個領域,技術應用需要更強的責任感,更嚴謹的倫理考量,更長期的投入耐心。螞蟻能否在保持商業活力的同時,守住醫療服務的專業性和公益性?這將是檢驗其邊界革命成功與否的關鍵標準。
或許,螞蟻的醫療健康探索更重要的啟示在于:科技企業的邊界不應由行業劃分,而應由問題定義。當技術能夠創造社會價值時,所謂的邊界就不再是限制,而成為新的起點。在這場沒有終點的革命中,真正的考驗是如何讓技術創新始終服務于人的真實需求。這既是商業命題,更是時代交給科技企業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