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8-26 16:22
經濟觀察報記者 鄭晨燁
2025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迎來建立45周年。
很多人對深圳的印象是從素有“中國電子第一街”的華強北開始的。在華強北電子世界,密密麻麻的柜臺一個挨著一個,這些柜臺長度約一米,上方是玻璃展示柜,下方是儲物抽屜,高峰期,一個柜臺的日資金流水可達數百萬元。一個廣被引用的統計數據稱,華強北 “一米柜臺”誕生了50多位億萬富翁。
騰訊、大疆等等明星企業的創業故事,都曾與這里的方寸之地相關,這里的商業邏輯直接、有效,利用信息差和“前店后廠”的模式,將電子元器件、手機、電腦配件快速組合,再迅速發往全球。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華強北就是深圳效率的代名詞之一,但近幾年,關于深圳“慢下來”的討論也并不少見。一種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在華為、騰訊、大疆之后,這座城市很難再誕生新的巨無霸企業,“一米柜臺”所代表的草根創新活力正在褪色,而新的創新引擎尚未清晰成型,與此同時,杭州、合肥等新一線城市在新興產業上勢頭強勁。
于是,一個新問題擺上了桌面:當“一米柜臺”的紅利不再,深圳的下一站是什么?
對此,一批新銳企業在探索中正在逐步給出自己的答案——比如,在工廠里,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9880.HK,下稱“優必選”)和智平方(深圳)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智平方”)的人形機器人,開始試驗性地替代人類,執行生產線上的搬運和分揀任務;在汽車里,深圳市歐冶半導體有限公司(下稱“歐冶半導體”)正在為下一代汽車的電子電氣架構,研發系統級的主控芯片;在電腦里,深圳深元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深元人工智能”)的目標,是讓用戶用一句自然語言就能生成一組可以協同工作的AI智能體。
另外,作為一家以汽車綜合診斷、數字能源、AI機器人為核心業務的科技公司,扎根深圳南山發展多年的深圳市道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208.SH,下稱“道通科技”)已經在中國、越南和美國都建了工廠,墨西哥工廠亦正在籌備中,以應對全球供應鏈的變化;而智能手機解決方案提供商深圳酷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酷賽智能”),則選擇幫助海外的本土品牌,造他們自己牌子的手機,成為全球手機市場的“隱形推手”。
當然,這一切的背后,還有像深圳嘉立創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嘉立創”)這樣的硬件創新基礎設施服務商,為所有硬件創業提供從電路板打樣、元器件采購到PCBA(印刷電路板組裝)的一站式平臺,大幅降低了創新的門檻。
這些公司的業務邏輯,與曾經的“一米柜臺”們截然不同。
這同時也意味著,這些企業在做什么、怎么做、思考什么,構成了深圳回答“下一站去哪兒”這個問題的具體內容。它們共同指向了這樣一個事實——深圳的增長邏輯,已經變了。
從一個想法到一件產品
在深圳,創新往往不是一個“想出來”的過程,而是一個“做出來”的過程:一個想法能否成立,最快的方式不是寫一份商業計劃書,而是把它變成一個能拿在手上的實體。
這個過程需要的所有要素,包括從上游的元器件、結構件,到中游的整機組裝,再到能實現這一切的專業人才,能否在最短的時間內、以可控的成本“配齊”,決定了這個想法的生死。這也正是深圳在過去幾十年發展過程中沉淀下來的核心優勢。根據官方數據,截至2024年,深圳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突破2.5萬家,全社會研發投入持續增加。
這樣的數字背后,是一個高度密集、協同高效的產業網絡。以2025年以來火熱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為例,數據顯示,2024年,整個深圳市的機器人產業已聚集了超過7.4萬家相關企業,總產值超過2000億元,而這些企業和資源,在地理空間上又高度集中,比如在南山區,就有一條長約10公里的“機器人谷”。
這種生態的價值,優必選的研發團隊有直接的體感。2025年,他們發布了新一代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2——從前代產品Walker S1的工廠實訓中收集反饋,到Walker S2正式立項開發并最終發布,只用了9個月。
這種迭代速度在全球范圍內都相當罕見。優必選副總裁、研究院執行院長焦繼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將此歸功于深圳獨特的產業環境。“人形機器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涉及結構、電子、傳感器等一系列物料的加工制造,”焦繼超說,“在大灣區,特別是深圳,這些資源已經有很多積累。”
他用一個細節來描述這種效率:“我們當天上午提出一個需求,下午可能就把一個零部件加工出來了,這保證了我們的快速驗證。”
焦繼超認為,時間對于優必選這樣的公司至關重要,因為他們需要與特斯拉、Figure等全球最頂尖的對手競爭。“我們自己的技術迭代研發,加上供應商的快速響應,為我們快速迭代產品、未來在全球競爭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和條件。”他說。
能被快速“配齊”的不只是零部件,還有人才。人形機器人產業需要人工智能、本體、軟硬件一體化、結構等各類人才,焦繼超表示,這些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都能在深圳“機器人谷”的范圍內找到。而這種人才的高度聚集,又是系統化創新的前提。
如果說“機器人谷”代表著深圳在新興產業上的集群優勢,那么華強北代表的就是這座城市更深厚的、已經融入毛細血管的電子產業基因。
對此,酷賽智能董事長、總經理陳凱峰的表述十分直接:“要制造電子產品,連開模都要到深圳。”酷賽智能是一家智能手機解決方案提供商,主要為海外的本土品牌和運營商提供從產品定義、設計到制造的全流程服務,這種模式要求它必須具備極強的快速響應和柔性制造能力,以應對不同國家、不同客戶的差異化需求。
陳凱峰同時表示,深圳聚集了全球最密集的電子元器件供應商、開模廠商和檢測機構,這使得酷賽智能在開發新產品時,無需跨區域尋找資源,大幅縮短了研發周期。這也直接決定了其商業模式的可行性,并使得酷賽智能擁有處理小批量定制訂單的業務優勢。
這在傳統的大規模制造模式下很難實現,但恰好是深圳產業生態所擅長的。依托高度靈活的供應鏈,酷賽智能可以快速換線,精準適配海外市場多機型、小批量、需求復雜的特點。
眼下,在華強北,這種生態也在進化,作為全國電子第一街,華強北的邏輯已從過去單純的“前店后廠”、拼價格,轉變為比設計、比服務。
在多次前往華強北進行一線采訪的過程中,記者注意到,華強北一些商戶的角色已從倒買倒賣的貿易商,變得更接近產品經理,他們的核心工作,是捕捉一線的市場需求,然后利用華強北“一公里全產業鏈創新生態圈”的便利,快速找到能實現這些需求的方案公司,將一個個想法變成產品。
然而,對于更多的初創企業和中小團隊而言,即便身處深圳這樣配套齊全的產業環境當中,要把一個想法變成產品,仍然存在門檻。比如,如何找到可靠的電路板廠打樣?如何采購少量多樣的元器件?如何進行小批量的3D打印驗證?
在這方面,像嘉立創這樣的公司,正在嘗試將深圳的產業能力進一步平臺化和工具化。
作為一家產業基礎設施服務商,嘉立創的業務覆蓋了從EDA(電子設計自動化)、CAM(計算機輔助制造)等工業軟件,到PCB(電路板)制造、元器件采購、PCBA、3D打印、CNC(數控加工)等硬件創新所需的大部分環節。它的模式很簡單:用戶在線上傳設計圖紙,選擇工藝,就能獲得報價并下單,幾天后就能收到實物。
為了確保交付的品質和效率,嘉立創選擇了一條更“重”的道路。
在行業內不少企業選擇輕資產的“協同外發”模式時,嘉立創始終堅持“自建自產”,其近期投產的工廠,就是為了解決高多層電路板的產能問題。根據嘉立創方面的介紹,這家工廠在壓合、曝光、電鍍等關鍵工藝上,都采用了高成本但品質更可靠的設備和技術方案。
這種模式的背后,是對硬件創新痛點的理解:對于正在研發迭代的產品而言,一個星期甚至幾天的交付周期差異,以及一次打樣失敗,都可能直接影響整個項目的進程。
從優必選的快速迭代,到酷賽智能的柔性制造,再到嘉立創的平臺化服務,它們共同指向一個事實——在深圳,將一個想法轉化為一件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的鏈路,正變得前所未有地通暢和高效。
當“配齊要素”不再是問題,選擇做什么,就成了新的關鍵。
先做“對”再做“大”
當一個想法變成產品不再是主要障礙時,一道新的選擇題就擺在了深圳新一代企業家的面前:是追逐最時髦的概念,還是解決當下最真實的問題?
比如,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概念的熱度遠超商業化落地的速度,但從記者一線采訪的情況來看,深圳企業們普遍選擇了后者。
智平方是一家研發具身智能機器人的公司,其副總裁、戰略負責人莫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行業現狀的判斷很直接。他認為,具身智能的核心驅動力是大模型,但目前這個“大腦”的能力,“最多就是個高中生水平”,遠未到能“開箱即用”的程度。因此,智平方的選擇是,先不碰需要與人進行復雜交互的家庭服務等場景,而是從“半結構化”的工業場景切入。
“工業場景的機器人不需要跟人交互,埋頭打工就行,要做一個好的‘打工人’。”莫磊說。
這種選擇,被他稱為尋找“跳一跳、夠得著”的場景。這意味著,不去展示那些對商業化價值不大的“炫技”功能,也不為了短期營收去做一些對未來沒有幫助的簡單事情。“就像手機和汽車一樣,一開始都不完美,但你不用起來,就永遠迭代不起來。而且一定要在真實場景迭代,不要在實驗室里埋頭苦干。”他說。
優必選作為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先行者之一,其選擇路徑也印證了這一邏輯。
優必選副總裁、研究院執行院長焦繼超表示,他們很早就明確,人形機器人首先落地的場景在工業。經過對國內二十多家車廠和十幾家其他工業客戶的走訪調研,他們最終將首要落地場景,鎖定在了“搬運和分揀”這兩類任務上。
這同樣是一個基于現實的選擇。“一方面,工廠對這類工種的人力缺口比較大,工作內容比較繁瑣枯燥,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去做。”焦繼超說,“另一方面,這個工種的任務執行步驟,對現有人形機器人的技術來說是可以滿足的,它也沒有流水線上那種強實時性的嚴苛時間限定。”
先用技術解決一個真實存在且能解決得了的問題——這構成了新一代深圳企業做事的一個共性。在此基礎上,當“對的事”做扎實了,如何做“大的事”,即如何走向全球市場,它們也給出了一套新的答案。
道通科技是一家秉持“全面AI”戰略,以汽車綜合診斷、數字能源、AI機器人為核心業務
的公司,其董事長李紅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道通是一家“生而全球”的企業,第一筆訂單就來自美國。
這種全球化基因,在今天演化出了一套更適應當前環境的布局。為應對全球供應鏈的變化,道通科技已經在中國深圳、越南海防和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建立了三大生產基地,并計劃在墨西哥設廠。這種多點布局,旨在增強區域協同能力、降低地緣政治風險并貼近終端市場,而不僅僅是將產品從一個地方賣到另一個地方。
酷賽智能則提供了另一種全球化的思路。作為一家智能手機解決方案提供商,它并不追求打造一個全球知名的自有品牌,而是選擇成為海外本土品牌的“隱形推手”。
“世界更需要一個在研發與供應鏈上有能力的中國合作伙伴。”酷賽智能董事長、總經理陳凱峰如是說。他的邏輯是,利用深圳強大的研發和供應鏈能力,去幫助那些有渠道、有品牌但缺乏工程能力的海外本土客戶,制造他們自己品牌的手機。這是一種賦能式、共生式的全球化,而非征服式的全球化。
同樣地,在汽車芯片這個技術壁壘極高的領域,歐冶半導體的戰略選擇,亦體現了這種先“求解”、再圖遠的思路。
根據其聯合創始人、CEO高峰的介紹,歐冶半導體在技術路線、市場選擇和產品定義上,有清晰的三個“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技術路線上,以智能化為主線,以AI計算和通信為同心圓擴展,聚焦提升用戶體驗的產品,不碰單拼成本的同質化芯片;在市場選擇上,覆蓋海量車型,不盲目追求只面向高端車的高算力芯片,理由也簡單——“30萬元以下的車型占據全年國內2000多萬汽車出貨量中的90%”;在產品定義上,要求所有芯片的定義,都必須符合未來10到20年汽車智能化演進的趨勢,不做不符合中長期趨勢的短期產品。
先在最廣闊的市場上找到“對的”位置,再用長遠的眼光去做“大的”布局,這已成為新一代深圳企業的普遍選擇。
從數字世界“進入”物理世界
在當下的創投環境里,一個好的故事、一份邏輯自洽的路演PPT,有時比一個粗糙的產品原型更能獲得資本的青睞。但在深圳,尤其在經濟觀察報記者接觸的這些新銳企業身上,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們更愿意談論產品、技術和工廠,而不是宏大敘事。
這背后,是深圳產業方向和企業經營思路的一次集體轉向:深圳的下一站,正在體現為一次從數字世界向物理世界的進入。或者說,不再是單純的線上模式創新,而是利用AI、機器人、核心芯片等技術,去解決制造業、能源、交通等實體經濟中的具體而復雜的問題。
機器人就是這個新方向最直觀的體現之一。在工廠里,來自優必選和智平方等企業的機器人,正試圖解決制造業中最現實的問題之一——人力資源問題。它們的目標不只是在展會上跳舞,而是進入產線,執行“搬運”和“分揀”這類重復性高、人力成本持續上升的工序。
在機器人之外,作為技術復雜度最高的智能終端之一,智能汽車同樣是深圳新產業布局的重點。要實現汽車的全面智能化,更高性能的主控芯片非常重要,而在車規級半導體這個細分領域,歐冶半導體正在為下一代智能汽車提供核心的底層硬件。
高峰介紹,該公司當前主要有兩條產品線。其中,龍泉560系列芯片是已實現量產上車的車規級AI計算處理器,其NPU(神經網絡處理單元)的計算效率,比一些全球知名廠商的同類產品要高出50%以上;另一條將在2025年底量產的工布565系列芯片,則主要用作下一代汽車電子電氣架構中的ZCU(區域控制器)主控芯片,ZCU是新架構的核心部件,可以將整車線束的長度從3到5公里,減少到1公里以內。
高峰表示,目前國內芯片企業在ZCU領域尚無同類產品上車應用。相對國外同類產品,工布565芯片擁有高效的網絡性能、高帶寬和低時延、高安全特性,并具備AI引擎、豐富全面的接口等系列優勢,在顯著降低成本的同時,能有效支撐汽車走向“全車智能”。
驅動這一切的,還有AI。
在這個層面,深元人工智能的目標是降低智能系統的使用門檻,其近期已發布全球首個L4級智能體母體系統MasterAgent,這是一個多智能體生成與協作平臺,通過其“雙引擎”架構,即便是沒有技術背景的用戶,也能用一句自然語言指令,生成一組具備專業知識和協同工作能力的AI智能體。
從機器人、芯片到AI,深圳的產業新方向,是一個由物理執行、底層硬件和智能調度構成的、深度介入實體經濟的產業集群。這些企業的經營思路,共同指向一個結論:回歸產品,拒絕“PPT”。
道通科技董事長李紅京用一句很直接的話概括了公司的經營邏輯:“在企業經營上產品力、渠道力、品牌力都很重要,但產品力是核心;產品力是1,渠道競爭力和品牌力都是后面的0。”
這句話解釋了道通科技這家以AI機器人和數字能源為核心業務的公司,為何能在多個領域取得領先成績:今年7月,道通科技的家用充電樁在亞馬遜加拿大站點的某個重要營銷節點,獲得了“Best Seller”(銷冠)榮譽;根據第三方數據,道通科技在全球汽車智能診斷設備市場的占有率,一度超越了博世、實耐寶等傳統巨頭。
“產品力是1”,意味著公司的資源將優先向研發和產品本身傾斜。這種對產品本身的投入,在酷賽智能這家公司身上,體現得也很極致。
根據其董事長陳凱峰的介紹,酷賽智能的研發人員數量接近生產工人的數量,公司在深圳、西安、宜賓設有三大研發中心,研發投入連續三年持續增長,2024年增幅超過40%。
陳凱峰表示,其研發投入采取“雙軌策略”:一部分資源,用于穩步推進網絡協議、射頻天線、影像技術、操作系統等智能硬件底層技術的研發,以構建長期技術壁壘。例如,針對南亞、非洲等高溫地區,團隊會將設備的散熱測試環境溫度設定為35℃,以提升產品在當地的適應性;另一部分資源,則根據市場變化快速響應,集中投入到AI硬件等新業務的研發上。
正是這種對底層技術的持續投入,構成了酷賽智能“隱形推手”模式的根基,它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中國合作伙伴”,是因為它首先確保了自身在技術上的能力。
嘉立創對“產品力”的理解,則直接體現在對生產制造環節的投入上。
在行業內,許多平臺型企業推崇輕資產的“協同外發”模式,嘉立創反其道而行之,始終堅持“重資產的‘自建自產’模式”。嘉立創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選擇這條更“重”的道路,目的是控制品質和交期。
嘉立創的另一個“重”投入,是自研工業軟件。在傳統模式下,企業通常會采購昂貴的第三方桌面軟件,但嘉立創認為,這些軟件難以滿足其“多品種、小批量、快速交付”的獨特業務模式。因此,他們選擇了一條更難的路:自主研發云端的CAX工業軟件。
這個選擇是業務倒逼的結果。
嘉立創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分享了一個故事:隨著公司平臺每天涌入上萬份尺寸、工藝、交期都不同的PCB訂單,人工拼板(將不同客戶的小訂單智能地拼在一塊大板上生產以節約材料)就變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他們的解決方案,不是增加更多的人手,而是為工廠打造一個處理“碎片化”訂單的“AI系統”。嘉立創自研了一套AI驅動的千萬級訂單智能組合生產系統。IT團隊將多種復雜算法融合,并把幾十個維度的工業約束條件,轉化為AI能夠處理的數據模型。
這個“AI系統”部署后,平均每天可以處理來自全球的超2萬份訂單的智能拼板,板材利用率達到行業領先水平。更重要的是,它讓訂單交付周期從數周壓縮至最快12小時,打樣成本從數千元降至幾十元。
嘉立創內部奉行的理念是:“不是研發成功了才落地,而是落地了才可能研發成功。”這種做法,不是為了講一個“AI賦能制造”的宏大故事,而是為了解決一個具體的、不解決就無法生存的經營問題。
這種對產品和生產過程的投入,甚至延伸到了最前沿的AI領域。
在人工智能行業,最快的“產品”路徑,往往是利用GPT等強大的海外開源大模型作為技術底座,但深元人工智能在這方面也做出了一個反常規的選擇:堅持“全鏈路國產化”。這也意味著,從底層大模型的訓練工具鏈,到語料、算法,全部自主研發,這無疑是一條更耗時、更艱難的路。
這種選擇的背后,是基于對產品和市場的長期判斷。一個“全鏈路國產化”的AI智能體系統,使其能夠進入金融、醫療、政務等行業。這些行業對數據安全和業務流程的自主可控有嚴格要求。也就是說,在人工智能技術普遍依賴外部模型的背景下,這一選擇為深元人工智能在特定市場創造了準入條件,也讓其產品具備了獨特的價值。
那么,深圳的下一站,究竟是什么?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很宏大很復雜,但從記者對扎根在這片熱土上的一眾企業的調研采訪來看,似乎可以有如下簡略概括:在產業方向上,深圳的新一代企業集體轉向了機器人、芯片、AI等可以解決物理世界具體問題的硬科技;在經營思路上,深圳的新一代企業則從對市場風口的依賴,轉向了對產品和技術本身的長期投入。
當然,深圳足夠豐富,也足夠復雜,任何試圖用少數企業樣本來定義這座城市的想法,都是一種簡化。但是,這些企業的選擇,仍然提供了一個值得關注的信號:過去,深圳企業的競爭力來自于“快”,快速整合資源,快速響應市場;但現在,深圳誕生的新一代企業,不僅要“快得起來”,而且要“慢得下去”“深得下去”,回到初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定義產業,也定義自身。
深圳經濟特區,祝你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