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主要國家進入降息周期,利率持續下行。中國市場的存款、理財收益率也下行至3%以內,傳統單一市場、單一渠道的投資模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當“錢生錢”變得越來越難,手里的錢該怎么管?這大概是每個人都會思考的問題。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如何配置全球資產》一書為我們提供了啟發:把眼光投向全球市場,普通人也能找到財富保值增值的途徑。
該書作者安德魯?克雷格是國際知名資產配置專家,擁有25年全球金融市場實操經驗,曾任摩根士丹利私人銀行首席策略師,專注于跨市場投資組合構建與宏觀風險對沖研究。其著作《如何配置全球資產》以30余個國家市場數據為基礎,系統闡釋了非對稱風險環境下的資產配置邏輯,被《金融時報》評為“2024 年度最佳投資指南”。書中的核心內容可概括為三部分:一是解構低利率周期的全球經濟特征,揭示單一市場投資的系統性風險;二是提出“三維配置模型”,從地域分散、資產類別、時間周期三個維度構建組合;三是提供家庭可落地的執行方案,涵蓋工具選擇、比例調整、風險對沖等實操細節,尤其適合中等收入群體建立全球化投資認知。
為什么要把錢投到全世界?
很多人覺得“全球投資” 是有錢人的游戲,其實不然。看看我們身邊,十年前買一套房能輕松跑贏通脹,但現在房價漲幅放緩;曾經穩賺的銀行理財,如今收益率越來越低。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全球都在面臨的 “低利率困境”—— 各國央行紛紛降息刺激經濟,導致錢放在銀行里幾乎不產生收益,甚至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這種全球性利率下行并非短期現象,而是人口結構變化、債務高企、技術進步放緩等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安德魯?克雷格將其定義為“收益荒時代的新常態”。
面對這種“新常態”,我們不妨不把雞蛋只放在一個籃子里,而是去全球市場尋找機會,探索多種可能性。全球市場就像不同季節的農田,有的地方在收獲,有的地方在播種,全球投資能讓我們的財富 “東邊不亮西邊亮”。書中引用的跨國數據顯示:1990—2023年,僅配置本國資產的投資者,其組合波動率較全球配置者高出42%,而年化收益率卻低3.1個百分點。這一差距在經濟周期切換時尤為顯著——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全球均衡組合回撤幅度比單一美股組合低28%;2020年疫情沖擊中,包含新興市場與大宗商品的配置方案恢復速度快于純債組合5個月。
從本質而言,全球資產配置的核心價值在于利用不同市場的周期錯位實現風險分散。如同書中所述:“當北美市場處于加息周期時,東南亞可能正處于寬松通道;當能源類資產承壓時,科技股或許迎來估值修復。”這種非相關性特征,使得組合在低利率環境下既能抵御通脹侵蝕,又能捕捉結構性機會。
普通人怎么入門全球資產配置?
很多人一聽“全球投資”就犯怵:我不懂外語,不會看外盤,怎么操作?其實現在有很多適合普通人的工具,就像書中說的“不需要自己開船出海,搭現成的郵輪也能環游世界”。對于普通投資者,無須直接參與海外市場交易,通過本土化工具即可實現全球化配置。
首先是學會認識各種理財工具。QDII基金作為基礎工具,可覆蓋美股、歐股、新興市場等核心指數,例如跟蹤標普500的指數基金能分享美國經濟增長紅利,投資恒生科技指數的產品可把握中國新經濟企業機遇。這類工具門檻低至百元起購,且通過國內主流基金平臺即可操作,完美契合書中“借船出海”的理念。
固定收益類資產中,全球高收益債基金值得關注。此類產品主要投資BBB級以上海外企業債,平均票面利率較國內同類產品高1.5~2個百分點,且通過行業與地域分散,將違約風險控制在1%以內。安德魯?克雷格特別強調,選擇規模超10億美元、成立滿5年的產品,可有效降低流動性風險。
另類資產配置方面,黃金ETF與大宗商品基金構成重要補充。數據顯示,當實際利率為負時,黃金年化收益率可達8%,遠超現金類資產;而銅、原油等大宗商品與全球經濟復蘇呈現強相關性,能對沖通脹風險。書中建議將此類資產占比控制在10%~15%,作為組合的“安全墊”。
其次,要做好投資組合的動態調整。書中推薦了一個簡單易懂的“4321模型”:40%配置國內資產(如A股、國債),30%配置海外股票(如美國、歐洲股市),20%配置債券(國內外債券各一半),10%配置黃金等另類資產。這個比例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據年齡調整 —— 年輕人能承受更多波動,可多配股票;臨近退休的人追求穩健,可多配債券和黃金。比如30歲的上班族,每月拿出2000元理財:800元買國內指數基金(如滬深300ETF),600元買納斯達克100指數基金,400元買全球債券基金,200元買黃金ETF。這樣的組合既能享受國內經濟增長的紅利,又能分享全球科技企業的成長,還能通過債券和黃金降低波動。8.5%,顯著優于單一市場配置。
全球市場也會有漲有跌,普通人最容易犯的錯就是追漲殺跌。書中建議用“定期定額” 的方式投資,比如每個月固定一天買1000元海外指數基金,不管漲跌都堅持。這樣市場下跌時能買到更多份額,上漲時自動獲利,長期下來能攤薄成本,降低風險。定期定額投資策略是平滑波動的有效手段。書中案例證明,在2015—2020年的美股波動周期中,每月定投標普500指數的投資者,最終收益比擇時交易者高23%。其核心邏輯在于,市場下跌時自動增加持倉份額,上漲時自然實現收益兌現,特別適合缺乏專業擇時能力的普通投資者。
全球投資也要學會“避坑”
全球投資不是沒有風險,關鍵是避開常見的陷阱。
一是對陌生市場保持敬畏,不懂的不投。安德魯?克雷格在書中警示,越南、阿根廷等小眾市場雖偶現高收益,但存在匯率管制、流動性不足等隱性風險,成熟市場占比不應低于海外配置的70%。對于加密貨幣、外匯杠桿等復雜品種,非專業投資者應堅決防止,此類資產不符合 “風險可測、損失可控”的基本原則。
二是管控交易頻率,不要頻繁操作。數據顯示,年換手率超過200%的組合,其收益比低換手率組合低4.6個百分點。書中建議采用“年度再平衡”策略:每年審視各類資產占比,當某類資產偏離目標配置±5% 時進行調整。例如股票占比升至 35% 時減持5%,債券占比降至15%時增持5%,以此維持組合的風險收益特征。
三是學會對沖匯率風險。跨境投資必然面臨匯率波動影響,當人民幣對美元升值5%時,未對沖的美股投資實際收益將縮水相應比例。有效的對沖方式包括兩種:一是采用“50%本幣+50%外幣”的資產結構自然對沖;二是選擇人民幣對沖類QDII基金,通過衍生品工具鎖定匯率,此類產品年化對沖成本約0.5%~1%,但能穩定收益預期。
低利率時代的財富增值,本質是認知半徑與行動邊界的匹配。全球資產配置并非高凈值人群的專屬,而是每個家庭應對周期波動的必備技能。當投資者突破地域局限,理解不同市場的周期邏輯,就能在利率下行通道中找到新的收益錨點。也能讓家庭財富在低利率浪潮中保持穩健增長,為生活目標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