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年危機”年輕化的焦慮不斷蔓延,“內卷”成了當下的生活常態。我們被困在既定的軌道上,既恐懼于可能發生的偏離,又害怕眼前的停滯。
但在時代的巨輪之下,無論多么用力的個體都只是一粒微塵。在看似下陷的“漩渦”中如何抓住機遇,種下能夠萌發成長為參天大樹的種子?這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一直在叩問的。
“金融期貨之父”利奧·梅拉梅德的全新自傳《應期而生》中關于人生開場,以及他與期貨的結緣之旅的表述,好似一劑強心針,能給我們一個關于生命可能性的答案:相信自己,勇敢接受命運的召喚,你本來就有屬于自己的位置。
梅拉梅德從業生涯的傳奇,始于一個聽上去有些滑稽的“錯誤”——剛被法學院錄取的他本想應聘律所文員,卻陰差陽錯地闖入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喧囂的交易大廳。
這個看似“偏離”法律精英路徑的起點,沒有成為遺憾,反而點燃了他“無法控制的激情”,最終為全球金融格局改變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的經歷提醒我們:人生規劃很重要,而在重大轉折與機遇面前,順勢而為、敢于聽從內心的聲音更為關鍵。在被各種技術創新帶著跑的當下,變化才是永不變的發展基調,與其執著于做出完美的職業規劃,不如用心抓住當下,在看似“錯誤”的入口處,保持開放與敏銳,尋找真正可以點燃內心能量的“魔法世界”。
更令人深思的是他獨特的“領導力悖論”。作為芝商所的靈魂人物,他主動要求輪換董事長頭銜,每兩年“讓位”于他人。這絕非表面看上去的退讓,而是對領導力及人性的深刻洞察:真正的領導力不依附于頭銜,而是源于領導者內在的遠見、格局與不可替代的價值創造。他深知“不進則退”的商業鐵律,以“物理慣性”為喻,警示組織與個人停滯即倒退。在當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這啟示我們:與其在零和游戲中內耗,不如專注于核心能力的提升與持續進化的動能培養。
生命賦予我們權利,在前進的路上可以左顧右盼,頭朝哪邊哪邊就是前方。
梅拉梅德的故事,是對時代焦慮最有力的回應:在變局中,主動接納“錯位”可能是新生的起點;“主動后退”或許是為了更持久地引領向前。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初遇“魔法世界”的悸動與洞穿權力本質的智慧。
以下是梅拉梅德自己的講述。
1、走進命運:推開未知之門
那是一場意外,往好了說是一場巧遇。那時我以為自己正在申請一家律師事務所的文員工作,但我走進了一個我一無所知的世界——一個永遠改變了我和無數人生活方向的奇幻世界。
其實,發生的事情也沒什么神秘的,像許多市中心的大學生一樣,我不得不工作以養活自己,供自己上學。所以,當我被法學院錄取后,我立即開始尋找法律文員的工作,這是成為成功律師的最佳階梯。好似命運的安排,我在周日早上接到了好友邁耶·塞爾策的電話,他讓我注意美林、皮爾斯、芬納與史密斯公司在《芝加哥論壇報》上登的招聘廣告(多年后,在合并中,史密斯先生的名字被比恩先生取代)。毫無疑問,在20多歲未經世事的年輕人看來,擁有如此長名字的公司一定是一家律師事務所。
他們在招一名跑腿員,工作時間是上午9點到下午1點。我猜測跑腿員是指跑著將案卷遞送給出庭律師的人,鑒于我秋季學期的第一堂課是在下午2點15分開始,所以這份工作非常理想。你可能已經猜到,我最終成為美國杰出的投資經紀商美林證券而不是律師事務所的跑腿員,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芝商所)的交易大廳工作,每周總收入為25美元。
是的,從我進入期貨交易市場,推開充滿呼喊和手勢的魔法世界之門的那一刻起,我就被迷住了。這可能不是通向成功的法律職業生涯的最可靠途徑,但沒人能阻擋天意。我自己也深深愛上了這個世界。
那里充滿喧囂、五彩斑斕、熱鬧非凡,穿梭的人流,鼎沸的人聲,每個人都扯開了嗓子呼喊,比畫著神秘的咒語,它瞬間點燃了我年輕而未經世事的靈魂,喚醒了我內心深處一些未知又無法控制的激情,讓我毅然決然地得出結論:無論這是什么地方,這就是我的歸宿。
如歷史記錄的那樣,我不僅成為芝商所的一員,還掌控并改造了它。這是一個很長的故事,我不可能在這些書頁中完全記錄我的努力和成就,但我會挑出一些我遇到的代表性事件,以及在領導芝商所董事會的40多年中做出的多個關鍵決定。
2、是后退,還是前進
我在芝商所的管理工作始于1967年,在時任董事長羅伯特·奧布賴恩(Robert O'Brien) 的手下擔任董事會秘書。1969年,我當選為董事長,此后雖然頭銜幾經變化,但我事實上一直履行董事長職責,直至芝商所與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合并。此后,我扮演的角色自然輕松了許多。
1969 年成為董事長后,我試圖向董事會成員明確,我不想停滯不前。
我不知是誰提出了以下警句,然而我敢肯定,你們以前都聽過這句話或類似的話: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這句話的內在含義是指沒有所謂的中間立場。在商業上,原地踏步相當于敗退。我當然知道,任何大型企業、公司或機構,一旦做好充分的準備,就可以持續運轉多年,并一直保持良好的狀態。但是,事實上是當你開始裹足不前時,你就會落后。當利用慣性向前滑行的階段結束,對成長和進步的需求再次顯現時,你會發現自己已經動彈不得。在最好的情況下,你也會發現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重新積蓄動能。簡單地說,我相信大型企業本質上遵循運動和慣性的物理定律。重啟肯定比延續更難。
事情就這樣發生了。雖然我完成了法學院的學業,甚至成功地從事法律工作大約6年,但我的心、思想和靈魂從未離開過期貨的世界,也從未離開過芝商所的交易大廳。所以,不管是因為我的高中老師惠洛克女士讓經濟學這門學科看起來很迷人,還是因為我很輕松就能理解支配供需關系的經濟學原理,甚至只是因為我產生了學習所有關于市場的論著的新愛好,總之我被迷住了。
我很快理解了期貨對資本市場發展的內在貢獻、其特有的風險管理功能對提升現貨市場流動性的獨到作用、其在價格發現中的內在價值,以及它對國民經濟的整體貢獻。總之,我就是悟到了。
此外,我有很多恩師——那些芝商所場內身經百戰的老一輩專業人士。雖然其中許多人的外表和舉止更像是19世紀50年代狄更斯小說里的角色,而不像一個世紀后金融機構中的人物,但他們還挺欣賞我這位年輕的法學院學生,有些人甚至對我關照有加。
3、“我坐在哪里,哪里就是桌子的最前端”
有句古老的格言說,跟隨比領導更容易。對我來說,情況正好相反,我毫不懷疑我可以繼續擔任芝商所董事長數十年。然而,我認為由我長期、連續地擔任董事長是有害的。
首先,我認為不讓他人獲得這個頭銜會引發敵意,也會削弱我的領導能力;其次,我覺得在芝商所的其他高級董事間輪轉董事長頭銜會更公平;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從來不迷信頭銜,相反,我直到今天都一直認為,領導力是一種任何頭銜都無法提供的內在能力:你要么是領導者,要么不是。我想起了一個有關溫斯頓·丘吉爾的故事,他在參加私人晚宴時準備坐在長桌側邊,女主人注意到,連忙挽起他的手臂說:“丘吉爾先生,您的位置在桌子的最前端。” 丘吉爾立即回應:“女士,我坐在哪里,哪里就是桌子的最前端。”這有點兒浮夸,但完全是事實。同樣,無論我的頭銜如何,我都是芝商所的老大——它的首席執行官。
直至今天,我一直堅信我的理念是正確的。我確保董事長的頭銜差不多每兩年輪轉一次,當然每次都是輪轉給我選擇的董事會成員,這是為了確保芝商所的利益最大化,也是為了避免爭吵和嫉妒。我們始終團結一致。
在任何時候,董事會或世界上的任何人都不會懷疑我一直是事實上的董事長。這很可能是芝商所持續成長的因素之一。 相比之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董事會內部幾乎每年都會發生激烈的斗爭。正如芝加哥期貨交易所長期以來的總裁、能力出眾的首席執行官湯姆·多諾萬(Tom Donovan)曾指出的:“利奧·梅拉梅德持續掌舵芝商所,這是我們兩家交易所最大的不同之處,也是芝商所成功的原因。”
4、恐懼是一種情緒,而行動可以戰勝它
這就是梅拉梅德的故事,一段傳奇,一個榜樣。
粵劇《牡丹亭驚夢》有一句念白:“你既怕又何必想,你既想又何必怕。”搖擺狀態大致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要想掙脫,就要有勇敢、果決行動的能力。
梅拉梅德7歲從二戰逃脫,一路輾轉,并誤打誤撞進入了金融世界。他從最底層的跑腿員做起,成長為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領軍人物。他發現期貨市場很小、以商品為基礎且局限性強,也最早認識到技術的重要性并預想到其可能對市場產生巨大影響。
同時,他預見了外匯期貨公開交易市場的必要性,以遠見和執行力推動了金融衍生品的崛起,為不確定性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1972年,利奧·梅拉梅德創建了首個金融期貨交易所,并推出貨幣期貨,改變了金融市場。1987年,梅拉梅德再次革新了期貨交易,創辦了Globex——全球首個電子化期貨交易系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默頓·米勒將金融期貨稱為“過去20年最重要的創新”。
利奧·梅拉梅德在《應期而生》一書中以第一視角完整講述了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從傳統場內交易向電子化、全球化轉型的艱難歷程,分享了他與中國期貨市場的不解之緣,并深入剖析了金融衍生品的創新如何重塑了全球市場規則,以及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重要金融決策和交易背后的緣由。
“人生如逆旅”,利奧·梅拉梅德始終對明天充滿信心、無所畏懼,這也是他的信念和創新的重要來源。同為行人的我們,也該睜開眼睛張開耳朵,透過變化帶來的時代焦慮,捕捉屬于自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