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當精準醫學的浪潮席卷亞太,它已不僅是一場醫療技術的變革,更成為重塑區域經濟格局的核心力量。
近日,L.E.K.咨詢聯合由16位亞太地區專家組成的咨詢委員會開展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未來十年,精準醫學預計將累計創造以下核心效益:為中國制藥價值鏈帶來約1.45萬億元人民幣(2,000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投資;在中國制藥價值鏈創造多達14.2萬個高技能工作崗位,并在診斷和醫療系統中創造額外就業機會;通過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產生乘數效應,并創造多達8.7萬億元人民幣(1.2萬億美元)更廣泛的間接經濟效益;目標患者壽命累計延長920萬年;減少2160億元人民幣(300億美元)的醫療支出,緩解中國醫療資源和人力壓力;帶動高達100億至140億元人民幣(14億至19億美元)規模的臨床試驗活動,促進中國醫療可及性與醫護人員發展。
這一系列數字背后,是一場資本、技術與生命科學的深度共振。L.E.K.咨詢全球醫療業務聯合負責人、大中華區主管合伙人陳瑋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也指出,這些投資將涵蓋研發、生產和商業化各環節,其中研發與商業化環節預計將獲得最大的資金投入。在細分領域方面,靶向抗體藥物仍將是資金重點投向,同時細胞療法、基因療法以及伴隨診斷技術也將成為快速增長領域。未來,包括積極布局前沿技術的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臨床研究機構、高端生產制造平臺、基因檢測、伴隨診斷等機構都將從新一輪發展機遇中獲益。
“約4000種細胞與基因療法形成的臨界規模正推動精準醫學時代的到來。對中國患者和醫療機構而言,這是釋放變革潛力的歷史性機遇。具體而言,通過減少住院、用藥、??凭驮\和隨訪需求,延長患者高質量生存期,由此節省的醫療支出相當于1500萬人的年均醫療總費用?!标惉|說。
精準醫學正在成為資本市場的“新寵”。
所謂精準醫學指的是針對疾病病因的復雜性,綜合考慮個體生物特征、環境、生活方式存在的差異,從而制定有效的健康干預和治療策略的醫療模式。
與傳統醫學相比,精準醫學能夠精準優化診療效果,避免醫療資源浪費;減少無效和過度醫療;明確罕見病病因并尋找治療方案。精準醫學主要包含精準診斷、精準治療和精準預防三個核心部分,其目標是提高臨床診療精準度。
不過,精準醫學的研發周期長、失敗率高。陳瑋指出,精準醫學的投資是一個長期積累過程,其成果不僅直接惠及廣大患者及其家庭和照護者,還將推動醫療基礎設施的升級完善,促進醫務人員前沿知識與臨床實踐能力的提升。同時,這些投資還將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機會,激發更廣泛的經濟活動,進而帶動整個醫療行業與經濟體系的協同發展與整體躍升。
癌癥是精準醫學領域的重點和核心關注方向之一。目前,在我國,細胞療法、基因療法及靶向療法等多類創新療法均已進入商業化階段。以細胞療法為例,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截至今年7月底,已有7款細胞治療產品獲批上市,患者已從中獲益。同時,國內還有近200家企業布局了細胞治療研發管線,未來將有更多包括細胞療法在內的精準醫學創新藥物加速商業化落地,為更大范圍的患者群體帶來新的治療機遇與健康希望。
“要實現精準醫學的廣泛效益,需要各方利益相關者的協同努力。”陳瑋表示,政府在藥物審批與監管、注冊流程優化以及定價、醫保報銷等制度機制的持續完善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同時,加大對基因庫、生物樣本庫、癌癥數據庫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推動精準醫學教育普及、醫療服務提供者的深度參與,以及患者倡導組織的建立與發展,都是促進精準醫學價值落地的重要舉措。
此外,當前,我國正積極推進全面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建設。在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基礎保障之上,進一步實現各類保障機制的有機銜接,有效減輕患者就醫負擔。近期,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品目錄的設立就是滿足患者多層次、多元化用藥需求的一個重要進展,持續提升了創新藥物和療法的可及性。與此同時,創新藥企也積極通過降低藥物成本、參與醫保談判和推動納入惠民保等方式,切實提升患者的支付可負擔性。
我國正持續推動構建完善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堅持“?;尽钡墓δ芏ㄎ唬虼藢Τ杀拘б姹忍岢隽烁咭?。與此同時,惠民保和商業保險等補充機制正不斷發展?!拔磥?,隨著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更多元化的保障機制將更好滿足患者多樣化、個性化的醫療需求,從而進一步提升患者的整體獲益?!标惉|說。
當1.45萬億投資注入產業鏈,當14.2萬高技能人才集結于前沿領域,當8.7萬億間接效益激活更廣闊經濟脈動,精準醫學已遠遠超越醫療本身——它是中國產業升級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壯闊投射,是健康中國戰略下最具爆發力的增長極。
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支持下,商業保險與創新支付模式等多種手段正在有效提升患者對精準醫學的可負擔性,讓更多患者能夠從先進療法中受益。以細胞療法為例,目前已有多款產品納入惠民保的保障范圍。
隨著創新藥物發展的多項政策陸續出臺,進一步體現了政府對前沿創新療法的持續性、系統性支持,為中國醫藥產業及創新藥物的長遠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多年來,中國的監管機構持續推進并優化監管流程和審批框架。今年1月發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藥品醫療器械監管改革促進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又提出了多項改革舉措。
例如,對臨床急需的細胞與基因治療藥物實施優先審評;在創新藥臨床試驗審批環節,將審評審批時限由原先的60個工作日縮短至30個工作日;在藥品與醫療器械注冊檢驗方面,將藥品注冊檢驗、生物制品批簽發檢驗以及進口藥品通關檢驗的單批次用量由原先的三倍降至兩倍;對符合條件的罕見病用創新藥和醫療器械,則適當減免臨床試驗要求,將罕見病用藥的注冊檢驗批次數由3批縮減為1批,且每批次用量從三倍降為兩倍。這些改革措施充分體現了我國在提升監管效率、加速創新療法可及性方面的積極努力。
“我們也要認識到,細胞與基因療法等前沿技術在全球范圍內仍處于早期階段,世界各國都在不斷積累經驗并完善相關監管體系?!标惉|表示。
事實上,AI技術浪潮的興起為醫療行業智能化轉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同時也為精準醫學產業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和變革。這也是基于精準醫學未來發展離不開臨床數據支持。
陳瑋指出,當前,我國在數據共享方面仍有提升空間。醫療機構內部及機構之間的數據互聯互通程度有限,信息流通不暢,導致數據孤島現象較為突出。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研人員對臨床和基因數據的有效利用,減緩了本地研發進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對創新診療方案的可及性。
“目前,不僅在中國,全球各國都對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提出了嚴格要求。在精準醫學相關技術領域,藥企需要深入理解并遵守各地區的政策和法律框架,尤其是在涉及跨境數據流動時更需審慎。藥企在數據與算法的使用過程中,也要秉持合規與謹慎原則,在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數據安全要求的前提下推進前沿療法的研發與應用。”陳瑋強調,眼下,我國對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政策支持持續加大,為創新療法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許多國內AI驅動的制藥企業也正在積極優化傳統藥物研發流程,加速藥物靶點識別,未來有望顯著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提高研發成功率,從而為創新療法更快進入臨床與市場提供有力支撐。
精準醫學的崛起,是一場關乎億萬生命福祉的變革,更是一個以萬億資本為杠桿、以科技創新為支點,撬動健康產業與區域經濟整體躍升的歷史性契機。從靶向抗體藥物的持續繁榮,到細胞與基因療法的鋒芒初露,再到伴隨診斷技術的不可或缺,一條清晰的價值鏈條已然形成。
這場由科學探索、資本勇氣和產業雄心共同驅動的浪潮,正將世界推向一個全新的臨界點:人類不僅能夠更精準地對抗疾病,更能以健康之力重塑經濟未來。精準醫學的萬億賽道,才剛剛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