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銀行近日遭遇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多項處罰。
8月4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浙江監管局公布行政處罰信息,上海銀行杭州分行及相關責任人因部分績效考評不合規;資產池業務管理缺陷;“售后回租”國內信用證業務管理不審慎等多項違規行為,被處以380萬元罰款;相關責任人石衛國、沈彪分別被警告并罰款5萬元。此次處罰是上海銀行繼8月1日人民銀行對總行開出巨額罰單后,再次因合規問題受到監管處罰,凸顯金融監管部門對銀行業亂象的“零容忍”態度。
8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行政處罰決定,對上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及其15名相關責任人開出罰單。上海銀行因涉及賬戶管理、清算管理、反洗錢等8類違規行為,被沒收違法所得46.95萬元,并處罰款2874.80萬元。同時,多名時任高管被追責,個人罰款金額從3萬元至14.2萬元不等。此次處罰是2025年以來金融監管領域金額較大的案例之一,反映出央行對銀行業合規問題的高度關注。
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持續強化對金融機構的合規要求,反洗錢、數據治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領域成為重點監管方向。2023年至2024年,多家銀行因類似問題被處以高額罰款,而此次上海銀行的處罰再次表明,監管機構對違規行為的容忍度進一步降低。在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加速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業務創新與合規管理,已成為銀行業亟待解決的課題。
違規行為覆蓋面廣,反洗錢問題突出
從人民銀行的處罰信息來看,上海銀行的違規行為涉及商業銀行經營的多個關鍵領域,顯示出較為全面的合規管理缺陷。具體表現為:在基礎業務管理方面,存在賬戶開立與使用不規范、清算流程違規操作等問題;在現金管理環節,反假貨幣業務執行存在疏漏;在財政業務方面,則出現占壓財政存款或資金的情況。這些違規行為的集中出現,反映出該行在基礎管理環節存在系統性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反洗錢領域的違規行為尤為突出。具體表現為:未能有效核實客戶真實身份;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保存不完整,導致追溯困難;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監測系統失效,未能及時向監管部門報送相關報告。這些問題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反洗錢風控漏洞鏈條。近年來,包括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在內的多家金融機構都曾因類似問題受到處罰,這表明反洗錢合規已成為銀行業普遍面臨的挑戰。
2024年11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修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以下簡稱《反洗錢法》),并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三十八號公布,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修訂后的《反洗錢法》加大了對金融機構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提高了罰款上限,并將處罰擴展到董事、監事、高管等責任人。進一步完善了反洗錢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體系,按照“過罰相當”原則, 針對金融機構及其責任人員的違法行為設定了多層次的處罰標準。
畢馬威發布的《2025年中國銀行業調查報告》顯示,隨著修訂后的《反洗錢法》的實施,金融機構的反洗錢責任將進一步強化,行業也將迎來一系列深層 次的變革。金融機構的洗錢風險管理能力也將面臨更高的考驗。隨著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金融機構需要持續關注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務模式可能帶來的洗錢風險,并根據風險狀況動態調整管理策略。
在數據治理方面,上海行在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詢等環節的違規操作同樣值得警惕。隨著《個人信息保護法》的深入實施和《征信業務管理辦法》的出臺,監管部門對金融數據合規的要求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銀行在開展征信相關業務時,不僅需要確保數據采集的合法性,還要嚴格規范數據使用范圍,完善數據安全保護措施。此次處罰無疑為行業敲響了警鐘。
《2025年中國銀行業調查報告》認為,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不斷深化,數據成為國家的戰略性資源,直接影響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銀行業作為推動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在數據資產化進程中,對數據合規與風險管理愈加重視。當前商業銀行在數據合規與風險管理方面面臨諸多挑戰,如何在監管要求和業務需求的共同推動下,健全完善數據合規與風險管理體系、解決落地難的 困境,是銀行業普遍需要著力攻克的課題。
15名責任人被追責,高管合規意識待加強
此次人民銀行處罰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追責力度大、范圍廣。15名被處罰的責任人涵蓋了運營管理、風險管理、網絡金融、信用卡等多個業務條線,涉及總行部門、分行乃至海外業務機構的管理人員。根據處罰決定,這些責任人的違規記錄將被公示5年,充分體現了監管部門“穿透式”監管理念的深化和長效監管機制的建立。
具體來看,被處罰人員呈現三個特征:一是職務層級較高,包括多名部門副總經理、總經理助理等中層管理人員;二是專業條線集中,風險管理、運營管理等中后臺部門人員占比較大;三是處罰金額根據違規情節有所區別。如風險管理部副主管莫某文因信用信息管理問題被處以14.2萬元罰款,這一金額在個人處罰中相對較高,且其違規行為將被公示至2030年7月21日。其他責任人的罰款金額則根據其具體違規事實和責任程度,分布在3萬元至14.2萬元不等。
從實踐來看,這種長期公示的監管方式正在產生積極效果。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將合規考核納入高管績效評價體系,部分機構甚至實行了合規問題“一票否決”制度。5年的公示期設置,既強化了監管威懾力,也為金融機構完善內控機制提供了充足的時間窗口。
為了加強完善金融風險問責機制,2024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問責規定?(試行)》(以下簡稱《風險問責規定》)問責機制將更加嚴格。《風險問責規定》的發布,表明監管機構對金融風險防控的問責態度更加嚴肅。?
《2025年中國銀行業調查報告》認為,未來,金融機構的高管人員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將面臨更大的責任壓力。一旦發生重大風險事件,相關責任人將被追究法律責任。這種嚴格的問責機制,將倒逼金融機構在日常經營中更加注重風險防控。
監管趨嚴態勢延續,合規能力成行業分水嶺
近年來,金融監管呈現出力度持續加大、范圍不斷擴展、手段日益精細的特點。從處罰數據來看,處罰事由也從傳統的反洗錢、信貸管理等領域,逐步擴展到數據安全、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新興領域。
在這種監管環境下,合規管理能力正在重構銀行業的競爭格局。一方面,監管科技(RegTech)的應用為銀行提升合規效率提供了可能。通過運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銀行可以實現對海量交易的實時監測,提高可疑交易識別的準確率。另一方面,合規文化的培育同樣至關重要。部分領先銀行已經開始將合規要求嵌入產品研發、業務運營的全流程,建立起了“全員合規”的企業文化。
對于上海銀行而言,人民銀行和浙江金融監管局的處罰既揭示了其在合規管理方面的不足,也為推動全面整改提供了重要契機。面對監管處罰,上海銀行亟需將合規要求深度融入經營管理全流程,通過系統性改革提升內控有效性。重點需要從公司治理架構優化、智能風控體系建設、專業人才培育等維度協同發力,構建與業務發展相匹配的合規管理體系。唯有將合規理念轉化為全員行動自覺,方能在守住風險底線的基礎上實現高質量發展。這種脫胎換骨式的合規轉型,或將重塑該行在銀行業競爭格局中的市場定位。
上海銀行此次多項處罰事件折射出金融業面臨的深層次挑戰:如何在創新與合規間取得平衡。隨著數字化轉型加速,部分銀行在追求效率時忽視了合規管理,導致風險積聚。這凸顯了傳統合規體系與新興業務間的適配不足。從行業演進趨勢看,能否實現創新與合規的動態平衡,將成為區分銀行競爭力的關鍵指標。那些能夠將合規內化為創新基因的機構,將在行業變革中獲得持續發展優勢。監管行動既是對行業問題的及時糾偏,也為銀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