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8-06 14:23
不出意外的話,8月7日之后,由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起的針對全球貿易伙伴的關稅戰,將塵埃落定。
從4月2日到8月7日,這場關稅戰持續了4個月零5天。
總體而言,特朗普為輸往美國的商品設立了4套稅單,分別為:友好國家稅率10%起步;正常國家稅率20%起步;不友好國家稅率30%起步;通過第三地轉運方式輸往美國的商品將被征收40%的轉運稅。
已經和美國達成關稅協議的國家,要向美國繳納3種費用:一是輸美商品被征收關稅,二是承諾向美國投資,三是承諾購買數額巨大的美國商品。
4個月的關稅戰中出現了一些匪夷所思的現象,尤其是特朗普的率性而為、朝令夕改給人印象深刻,但總體而言,美國政府的邏輯是清晰的、步驟是正常的,也基本取得了他們希望取得的結果。
至于這個結果對美國及全世界而言利弊如何,眾聲喧嘩、莫衷一是。
筆者試分析如下:
第一,美國的關稅圍墻既然立起來了,就不大可能降低或撤銷。接下來,如何進入、經營美國市場,是企業各顯神通的時候了。
關稅圍墻既立,關稅收入將大幅度提高,這個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事實上,從4月份開始,美國的關稅收入已經節節攀升了。根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4月份美國海關凈收入為156億美元,5月份為222億美元,6月份為273億美元。摩根士丹利在其最新研報中預測,美國海關凈收入年化后高達3270億美元。
可以預料的是,2028年之后,不論誰當美國總統,這塊每年3000多億美元的蛋糕,美國政府只會想辦法讓其增加,不可能減少。
接下來,對美國之外的企業而言,是如何進入美國市場的問題;對美國之內的企業而言,是如何經營美國市場的問題。圍墻內外的企業既要各顯神通,又要適當妥協、密切協作,才能使商品跨越關稅圍墻。
這是純市場經濟行為,考驗各自企業的競爭力。
第二,貿易伙伴對美國投資和購買商品的承諾,100%實現的可能性不大。
筆者沒有搜集到權威的匯總數據,但窺一斑而知全豹。
僅僅日本和歐盟對美國投資和購買商品的承諾,就高達1.9萬億美元,可以想見,幾十甚至上百個貿易伙伴的承諾,超過10萬億美元大概是沒有問題的,幾十萬億美元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如果這些承諾全部落實了,別說特朗普政府了,整個美國及其人民都可以躺平了。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承諾,不可能100%實現,能夠部分實現就很好了,特朗普就會很滿意了。
這一點,特朗普和他的團隊應該是清楚的。
第三,40%的轉運稅,是對中國企業的重大挑戰。
一些國家的企業,通過第三地生產產品輸往美國從而規避關稅,這是一個常見的做法。中國企業也這么做。中國企業轉進美國市場的基地,有越南、墨西哥等國家。
特朗普政府設立的40%的轉運稅,就是針對這類企業的。有專家認為,主要就是針對中國企業的,瞄準的地域就是越南、墨西哥這樣的國家。
到目前為止,這項政策在技術層面還沒有落地,因為如何認定一件商品是越南或墨西哥生產的、還是從中國轉運的,需要一個標準。
這個標準還沒有出臺。
汽車業有一個標準可供參考。美國、墨西哥、加拿大三國的《美墨加協定》規定,汽車必須包含75%的北美地區產零部件,才能在跨境時享受免關稅待遇。
如果美國比照這個規定,要求一件商品需要75%的零部件在當地生產,才能算是原產地、不是轉運的,那么,對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的企業特別是中國企業而言,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第四,“憂美論”無可厚非,應變自強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對美國政府進行嚴厲的批評、對美國人民和企業表達深深的同情,這是包括部分中國媒體在內的全球(主流)媒體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筆者將其概括為“憂美論”。
替美國人民擔憂的“憂美論”,行之有年。特朗普2.0之后,這個論調的強度達到一個新高峰。
筆者認為,“憂美論”無可厚非。
但是,面對8月7日塵埃落定之后的國際貿易新格局,順應變化、積極探索破解之道、自立自強才是一個企業、一個政府正確的打開方式。
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