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萌芽破土的十年,中國的民營銀行正式步入第一個完整的十年發展周期。截至2024年末,行業資產規模成功跨越2.1萬億元門檻,完成了從新生機構到“萬億俱樂部”成員的蛻變。這份成長背后,是民營銀行日益加劇的經營分化與生存挑戰。
根據各家民營銀行披露的財報數據,2024年,民營銀行整體業績承壓明顯。19家銀行合計凈利潤187.76億元,同比下滑8.14%;凈息差雖維持4.11%的相對高位,但年內已收窄0.28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不良貸款率攀升至1.66%,創下歷史新高,撥備覆蓋率則跌至近4年低位。
展望未來十年,業內共識認為,AI 技術將成為民營銀行破局的關鍵。頭部銀行憑借持續的技術投入與創新,有望進一步鞏固其市場優勢;然而,尾部銀行則需在技術能力、數據治理與業務定位上進行深度變革,否則可能被市場淘汰。
在實踐層面,多家銀行已啟動戰略轉向。例如,網商銀行要做服務6800萬小微企業的AI銀行,微眾銀行宣布從數字銀行全面升級為AI原生銀行。
不過,AI浪潮是否會進一步加劇民營銀行的頭尾分化,也是一個亟待探討的問題。
行業頭尾分化顯著
民營銀行的發展歷程始于2013年政策破冰。當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設立中小型銀行”。政策落地一年后,首批試點迅速開花結果,微眾銀行、網商銀行、華瑞銀行、民商銀行、金城銀行5家機構率先獲批開業,標志著民間資本以獨立法人身份正式進軍銀行業。十年間,民營銀行機構數量已擴容至19家,成為中國普惠金融版圖中一股不可忽視的新勢力。
經歷了早期的高速擴張之后,民營銀行格局在過去兩三年間發生裂變,呈現出明顯的“啞鈴型”分化態勢。一方面,以網商銀行、微眾銀行為代表的頭部機構,依托強大的股東生態協同效應和深厚的科技壁壘,持續虹吸市場增量資源,占據領先地位。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總資產規模分別達到6517.76億元、4710.35億元,而大多數民營銀行總資產規模仍處于千億元以下水平。
另一方面,尾部民營銀行的生存空間日漸逼仄,多家機構出現了賬面收入增長但利潤下滑的現象。不過,在經濟下滑大環境下,即便是領跑的頭部機構,也未能獨善其身,全行業受到凈息差持續收窄以及資產質量下滑雙重壓力夾擊。
數據顯示,19家民營銀行2024年總資產同比增速9.49%,營業收入微增1.87%,而凈利潤同比下滑8.14%。其中,僅10家實現了營業收入的正增長,其余9家則為負增長。資產質量同步承壓,截至 2024 年末,民營銀行不良貸款率升至 1.66%,較上年上升0.11個百分點,已高于行業均值。
“行業在規模擴張與盈利能力之間尚未達成有效的平衡。”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分析指出,具體來看,收入的普遍增長主要得益于信貸規模的擴大以及新興業務(如財富管理)的貢獻;而利潤的分化則暴露了部分銀行在成本控制、風險定價以及業務結構上的不足。
一位頭部民營銀行高管向記者透露,民營銀行目前面臨兩方面的嚴峻挑戰。一方面,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大型銀行以2%~3%的超低利率搶奪小微企業客戶,使得民營銀行的優質客戶不斷流失;另一方面,民營銀行的身份帶來了諸多限制,例如,股東必須100%為境內民營企業且需滿足嚴格的財務要求,這導致民營銀行增資擴股也面臨重重困難。
人工智能技術是下一個關鍵變量
在盈利分化加劇、資產質量承壓成為行業普遍難題的背景下,民營銀行站在新十年的起點,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這些金融改革的“試驗田”,下一個增長曲線究竟在哪里?
“過去十年,技術創新幫助民營銀行重塑了生存法則;未來十年,面對轉型挑戰,民營銀行必須依靠數字化,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術,來構建底層能力,這依然是必然選擇。”一位民營銀行高管對記者表示。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指出,民營銀行必須擺脫“規模崇拜”,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深耕,風控邏輯要從“跑馬圈地”轉向“精耕細作”,在現有客戶中做深做透,這需要依靠更成熟的技術。
富民銀行行長趙衛星進一步指出,建立數字化風控能力的關鍵在于先鎖定目標客群,然后通過持續的模型訓練實現精細化深耕。當產業全鏈條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逐步貫通,銀行能夠挖掘出大量潛在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需求。他強調:“在技術賦能下,民營銀行正從單純的資金提供者,轉型為產業生態共建者。”
在過去十年的發展中,民營銀行在技術和研發投入方面表現積極,但也呈現出明顯的頭部領先趨勢。根據2024年披露數據,9家民營銀行的科技人員占比差異懸殊,網商銀行以67%的科技人員占比位居行業首位,相當于每三名員工中有兩名技術人員;蘇商銀行與微眾銀行緊隨其后,科技團隊占比均超過50%;而藍海銀行、振興銀行、富民銀行、錫商銀行、華瑞銀行等尾部機構科技人員占比僅略高于10%。
在研發投入方面,民營銀行的差距更為顯著。數據顯示,網商銀行2024 年科技投入占比高達 36%;微眾銀行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達到 7.72%,且連續五年保持超過9%的研發投入;蘇商銀行研發費用占比保持在6%左右。相比之下,同業其他機構的科技投入占營收比重大多維持在3%~4%之間。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指出,盡管19家民營銀行起步有早有晚,卻都趕上了互聯網金融與金融科技的“黃金年代”。網點稀缺、人手精簡,迫使它們用互聯網和科技“彎道超車”。然而,技術稟賦、股東背景、資本實力的差異,最終讓民營銀行在數字化乃至整體經營能力上迅速拉開距離。
在人工智能技術實踐層面,多家銀行已啟動戰略轉向。微眾銀行年內宣布從數字銀行全面升級為AI原生銀行,其構建的三層AI能力體系已深度融入金融全鏈條。2025年初,該行推出金融行業首款自研AI智算交換機,實現從硬件交換設備到網絡操作系統的全鏈路國產化。這款投入生產環境的設備最高支持400G GPU/NPU算力卡組網,建網成本降低70%,為百億級AI模型訓練提供硬件支撐。
網商銀行則聚焦AI產品化落地,推出為小微企業量身定制的AI產品矩陣。“國內配有專職CFO的企業不足10萬家,但AI技術能讓專業財務決策服務覆蓋數千萬小微經營者。”網商銀行行長馮亮透露,目前該行已開發“AI票據管家”“AI連鎖通資金大腦”等垂直工具,形成覆蓋企業經營全周期的智能服務體系。“CFO貼身服務,就是可以為小微企業調度其他Agent(智能體)的服務。”技術賦能帶來顯著的效率提升——該行以1600名員工服務6800萬客戶,AI算法團隊規模正以每年20%的速度擴容。
與頭部機構相比,部分中小民營銀行則陷入技術困境。一位民營銀行人士告訴記者,多家銀行因過度依賴第三方平臺,導致自研能力建設滯后,還有部分機構在“一行一店”政策下,淪為助貸資金通道。
展望未來,多位業內人士呼吁,在利用技術推動新一輪發展的同時,期待監管能夠給予一定的創新探索空間。劉曉春提出,監管政策需根據不同規模的銀行機構進行精準化調整,同時在風險容忍度等核心監管指標上保持相對穩定性。以此為基礎,應進一步放開民營銀行在市場中的競爭空間,促使其在競爭中形成獨特的發展特色。
“期望監管機構能夠賦予民營銀行更多的創新空間,采用類似沙盒監管的模式,允許民營銀行在特定的范圍內開展金融業務的創新探索。”上述頭部民營銀行高管對記者說。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