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8-07 19:09
言詠/文 8月1日,河南周口六院婦產科57歲的邵醫生墜亡。家屬稱她生前連續7個月被3個賬號網暴,求助無果,以死明志。網暴由3起醫療糾紛引發,當事的3個家庭在抖音平臺合力“控訴”,掀起網絡口誅筆伐的狂瀾。三起醫療糾紛中的第一起,產婦發生羊水栓塞,需切除子宮保命,家屬簽署了同意書,但事后又反悔索賠。羊水栓塞是產科中罕見但致死率極高的并發癥。
輿論對邵醫生給予了正面的評價。許多她接診過的患者自發悼念,回憶孕產階段從醫生這里感受過的溫暖和善意。
墜亡當天,她留下遺書,和孫輩最后一次視頻連線;她去世后,八十多歲的老母親哭得撕心裂肺——她是一名醫生,也是再普通不過的母親、祖母和女兒。
邵醫生代表了這個社會中單薄的普通人。當她陷入困境卻孤立無援,最終付出生命代價,人們不禁追問:是什么“殺死”了她?
網暴是元兇。在邵醫生之前,網暴已經殺死過許多人——染粉色頭發名叫鄭靈華的姑娘,滿懷希望尋親卻被輿論吞噬的劉學洲等。對網暴零容忍應成共識。公民當然有表達的自由,言論自由是一股監督的力量,廣西防城港“亮證姐”事件的曝光就受益于此。但言論自由并非沒有邊界,否則很容易從網絡曝光滑向網絡暴力。
司法也要跟上,讓網暴者有責可追。由于網暴群體性的特點,司法容易陷入法不責眾的困境。不久前一審宣判的劉學洲案,其意義就在于,對單條評論和悲劇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認定做出了示范。我們期待司法完善的步伐更快一點,避免更多悲劇。
邵醫生遭遇的網暴還疊加了醫療糾紛。在中國,醫療糾紛往往容易由于求解無門或者溝通不當而矛盾激化。這時尤其需要法律站出來,公正地厘清是非、定分止爭,當患者確遭不公對待時為其撐腰,當診療行為確無差錯時也不為息事寧人和稀泥。和稀泥會帶來不好的示范,讓人們認為通過制造輿論動靜就能達成自己的訴求。如果以鬧取勝成為潛規則,必然會消解社會的正義,也成為滋生網暴的溫床,對良善者是莫大的傷害。
邵醫生去世后,周口市衛健委和相關部門成立調查組進駐醫院,公安局也成立專班對網暴賬號進行調查。還其清白、依法追責當然是對逝者的慰藉,但生命不能重來,悲傷已經銘刻。人們還想追問,在她被醫療糾紛和網暴夾擊而不斷滑墜時,為何沒有一個環節可以托舉住她?她不是沒有求助過。墜亡之前,邵醫生曾兩次報警,第一次未予立案,第二次雖被立案但沒有解決行動。她的丈夫提醒警察,“不要不當回事,因為網暴想不開自殺的案例有很多”。
當個體遭遇網暴時,如果身后有社會的力量給予支持,或許能把他們從死亡深淵中拽回。就邵醫生這件事來說,她由于職務行為而被卷入糾紛,如果醫院認定其診療行為沒有過錯,就應當作為堅實的后盾保護自己的員工,捍衛其免受侵犯的權利。在醫療糾紛發生時,不要讓醫生以單薄之身去面對激烈的矛盾。邵醫生去世前一天去報案的派出所,如果能重視一名普通民眾的訴求,在態度上共情,在行動上釋放積極信號,說不定也能把她托回生路——有時一念之差,熬過去便柳暗花明。
這或許是這起悲劇最讓人遺憾的地方。如果說是網暴與否取決于他人,那么在網暴發生后,讓被網暴者感受到社會的支持,是他們抗衡生命中這段痛苦的力量。他們不是孤立的原子,當遭遇不公正時,不是一個人在對抗。這也是一個文明社會應有的樣子,我們不能消滅惡意,但良善與良善攜手,就能抵御世界不美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