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9-06 17:10
2025年9月5日,牛津大學愛德華·哈達斯教授攜其新作《貨幣、金融、現實與道德》來到上海圖書館東館演講廳,與本書譯者周振雄一起,跟讀者們進行了一場關于金融、道德與社會的深度對話,分享了自己的創作理念。
《貨幣、金融、現實與道德》
[英] 愛德華·哈達斯 | 著
周振雄 | 譯
上海三聯書店
2025年7月
在哈達斯的金融理念中,“貨幣”與“金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他指出,貨幣是一種非常有用但存在問題、在倫理上是中性的東西;而金融則是一種有時能夠在經濟中起到積極作用,同時也會招致貪婪的東西。
哈達斯首先闡述了貨幣的特點。他認為,貨幣能夠幫助解決經濟問題,它促進了勞動力與消費品及服務的交換,促進了自愿和非自愿的消費轉移(通過稅收、福利等方式);它有助于管理在地理形態上分散的生產和分銷鏈,且有助于經濟地位的分配。但反過來說,解決這些經濟問題需要付出概念上的代價,因為人的價值本質上不是數字,不可互換,把貨幣的數字當作真正的價值來對待是不人道的。
對于金融,哈達斯指出,金融是一種金錢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金錢關系會持續下去。許多類型的金融,包括消費貸款、土地抵押貸款等,幾乎沒有真正的經濟用途,但金融確實為有用的投資,如工廠、公司、庫存等籌集了資金。金融在快速擴張的經濟體中尤其有用。然而,由于金融財富是無限制的,金融只關乎資金而非個人,當人們進行金融游戲、在股票市場或房地產上進行投資時,人們考慮的不是人而是資金,這就容易導向“金融招致貪婪”的觀點。并且,人類社會似乎有接受這種貪婪性的傾向——社會中隨處可聞的“收益越多越好,管它是否正義”“所有人都可以靠房產致富”“這是一場你與他人的(金融)對決”等言論,也佐證了這一觀點。
對此,哈達斯揭示了《貨幣、金融、現實與道德》一書真正的重點:道德。他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認為“貪婪扭曲人們的判斷,貪婪永遠不會滿足”。人們能夠在控制金融貪婪方面做得更好,只要我們以“道德”為準繩,將貪婪視作敵人。